文/陳俊利
「哇!又是香噴噴的蛋炒飯!」學生詠鈞舀上一口金黃色的米飯往口裡塞,嘴巴不時冒出幾句讚嘆。
育樂營寫作課的午休時刻,當同學們外出享用美食時,他總會跑到樓下,從外婆手中接過沉甸甸的便當袋,回教室獨自一人享用。寒流來襲,一陣冷風鑽進封得緊密的氣窗,飄來陣陣炒飯的香氣,金黃焦香的晶瑩飯粒,彷彿在眼前活蹦亂跳起來,一幕幕兒時的記憶在眼前翻湧……
讀中學,時升學主義盛行,要好好讀書、考試,才能進入城裡的的第一中學——南一中;而對居住在歸仁鄉下的小孩來說,台南師專則是出人頭地的唯一翻身機會,不僅能光宗耀祖、傳頌鄉里,也是窮孩子遠離田間放牛或到工廠當黑手的唯一途徑。
那時,總是黎明即起,隨著魚肚白的天光上學去,夜晚再摸著晦暗的夜色回家。也因此,人人都帶起便當。
媽媽會在前一天晚上,在熱鍋子上灑點油,將吃剩的白飯大火鏗鏗鏘鏘炒成金黃色,再倒入番茄醬,幾番甩動拌炒後,紅紅的飯粒散發出濃郁的酸甜滋味;偶爾加菜,會再多炒一塊金黃焦熟的蛋皮,鋪蓋在鮮紅誘人的飯粒上,猶如一幅色彩鮮豔的抽象畫。然後,翻出櫃子裡的花布巾,將便當擺放妥當後,拉起四角交叉打個大活結,讓我拎著上學去。
那年代的「飯包」,包裹的不只是雞鴨魚肉等香噴噴的佳餚,還包覆著母親的殷殷期許與勉勵。
每每,一整個上午聆聽老師的叨叨絮絮或是複習堆積如山的參考書,身心俱疲時,緩緩打開便當蓋,深吸一口,蛋的焦香味像母親慈愛的手,安撫慰藉周身,疲憊隨之遠遠飄散;舀一口炒飯入口,酸甜濃郁的番茄醬汁,像母親一聲聲的叮嚀絮語,安定了緊張焦躁的情緒,讓混雜的思緒漸漸沉澱清明……
便當,對我來說,是母愛馨香的傳遞,是母愛關懷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