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因為基測的廢考作文而導致中文能力下滑外,近年網際網路與電腦普及化也影響了學生的文字運用能力。不少學者憂心,當傳統「搖筆桿」逐漸被現代「打鍵盤」所取代,當網路「圖象符號」慢慢凌駕書面「文字閱讀」時,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年輕學子愈來愈少的動筆寫字機會,以及寫字能力日漸下滑。
類似的現象不只發生在台灣,也發生在對岸的上海,前陣子上海針對現代人書寫情況進行了一份調查,結果發現竟然有七成至八成的年輕人已經不太會寫鋼筆字,而且字跡潦草,調查發現主因源自於大家平常已經習慣以電腦打字來取代手寫字,久而久之也影響到原有書寫能力。這項調查結果讓大陸學者看了很緊張,還打算開設培訓班,由專人指導年輕人寫字。
如何從根本提升學生的中文能力?楊墨說,中文能力涵蓋聽說讀寫四大層面,沒有「輸入」就無法「輸出」,因此提升中文能力的首要之務就是「閱讀」,要多讀好文章,才能寫出好文章。
楊墨形容「閱讀」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在還不知道如何「寫」之前,可以先學習看人家怎麼「寫」,為了培養孩子閱讀習慣,他還特別送了一套「金庸全集」給大兒子當國小畢業禮物。
不是只有教科書才是書
「不是只有教科書才是書,最重要是讓孩子開始喜歡讀書」永吉國中校長林美雲表示,有些家長擔心孩子讀太多課外書會影響成績而要求孩子只先讀教科書,但這反而讓孩子少了開闊人生視野的機會。她表示,無論是散文、小說、還是新詩……,一本書就代表一個世界,就像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就讓許多人透過文字一睹沙漠之美,無形中也開拓了視野。
對此,李淑雲也深有同感表示「與其送孩子去補習班,不如帶孩子一起上圖書館」。她強調,作文能力不是靠著補習就能臨時抱佛腳、馬上立竿見影,而是日積月累養成的功夫。她建議,當孩子還小的時候,應由父母帶著孩子共同閱讀,藉此建立孩子的閱讀習慣,當孩子漸漸長大,則可利用家中客廳或是臥房一角設立「閱讀CORNER」,營造閱讀氛圍,幫助孩子自然而然喜歡閱讀。
要寫出一篇有血有肉的好文章,林美雲認為增加「生活經驗」也很重要。她表示,現在的孩子整天忙著上學補習,根本沒時間擴展生活經驗,使得大家寫出來的文章容易流於千篇一律。因此,她總會告訴家長要多找時間帶孩子「走出去」,透過多管齊下方式擴展孩子的人生風景,為中文能力扎下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