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禎苓
新竹市西大路七十二巷。
跟熱門的觀光景區北門街相比,恐怕是再尋常不過的小巷弄。它內向靦腆,像班級裡那個最安靜的小孩,兀自在角落遊戲、做著自己的事,不輕易發聲。
這條彎窄的小巷子斜切西大路與南大路,路的一頭是殯儀館,一頭銜接香火鼎盛的竹蓮寺,巷子恍若一條通往死生的橋。七十二巷又與隔壁的竹蓮街交匯,形成三角尖,當地住民總喚它「尖峰巷」。
尖峰巷,這個名字已經被稱呼一個世紀之久。
日治時代,總督府著手調整全台行政區域,也全面更新街道名稱。新竹被規畫為東門、西門、南門、北門等區域,竹蓮寺一帶被劃歸為南門外。尖峰巷在這波異動中被立定,然後像生了根,長在住民的記憶裡。當朝代更迭,地景改變,殯儀館拆遷,變成了大型停車場,竹蓮寺前也重修拓建;唯獨這條巷子,始終靜默溫吞地伏在幾條大馬路中間,沒有成為被刮除的地景,僅是在戰後國民黨遷台時,更易了地名。然而,尖峰巷在老住戶的口裡沒有被取代,反倒一代又一代傳了下來。
我想說的尖峰巷故事就從戰後,貧窮的五○年代開始。
依舊是彎窄的小巷子,一側毗鄰著平矮樓房,一側蜿蜒著溪水,溪水一路向下流到竹蓮寺。竹蓮寺在老新竹人的口裡叫觀音亭,那是好老的名字,從清代建廟就流傳著。觀音靈驗,百年來香客絡繹,古時信仰是一地區重要中心,以觀音亭為中軸,拓展竹蓮一帶生活圈。
尖峰巷倚傍溪水,另一岸是市場,街邊密布著攤販,女人們手提菜籃來回在肉、菜、水果、五金雜貨、衣鞋等攤子前,和老闆過招殺價。男人們在大眾廟前搭起了牌桌賭博,喊牌聲、贏家的歡呼聲時起時落。尖峰巷的另一端,總是生猛,充滿著鬥,那是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模樣,或者說,那是被生活扭出來的形貌。
大眾廟對面是赫赫有名的養樂多公司,養樂多還是玻璃瓶身,小小一瓶要價兩塊錢。當年兩塊錢就能飽足一餐,平常人家壓根沒有餘裕買。養樂多實在是小孩們最奢侈、勾不到的夢。
夕陽西下,大眾廟、市場與竹蓮寺的聲音慢慢變淡,很快就隨天空暗下來。尖峰巷的燈一盞一盞亮了,廚房開始冒起炊煙。那是另一種溫婉,即便工作有多辛苦,生活有多難。(本專欄隔周一見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