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提燈籠是許多民眾共同的回憶,也是大小朋友的期待,今年,各縣市小孩都可提免費燈籠,唯獨台中市未發包製作,市民沒有小確幸,藍綠市議員因而互推責任。
記得小時候,有錢人家都會花錢買比較美觀的燈籠,我及弟妹們則是自己動手選用環保材質製作燈籠,增進互動親情,沒想到現在可以不花錢,就有人送只需組裝的燈籠,而且已經成為歷年不成文的例慣,還演變成爭取選票的政治攻防,這樣的元宵提燈籠已經失去原來民俗的旨趣。
早期元宵燈籠都是使用環保材質,沒有破壞環境的疑慮,但是,現代的燈籠大部分材質都是塑膠及金屬,牽涉環保問題。例如台中市府原本預算五百萬元要招標製作二十萬個狗年小提燈,元宵節後的二十萬個鋰電池以及燈籠塑膠廢棄物,將增加焚化爐的負載,不可逆的所含重金屬也將危害萬年,恐怕不是再花五百萬元就能解決,而這種破壞環境的行為,每年全台各縣市都在發生。
良好的民俗若是與環保發生衝突,就必須有一些調適,否則不但未蒙其利反受害。如果提燈籠的民俗,不會讓人更加關心環境,不能改用環保材質,反而造成大自然的災難,民俗與環保不能調和,只是一昧組裝,沒有增加小朋友動手創作能力與親子互動親情,政府又何必花大錢製造一次性垃圾汙染環境,其他紙錢等,也應一併思考減量或改良。
林清淵(台中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