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路的普及、資訊傳播日益便利,一句留言、一張照片,都可能成為一則流傳的新聞。正因訊息取得方便,言論自由界限更模糊,近年來不乏有捕風捉影、空穴來風的報導,「假新聞」(fake news)更當選二○一七年柯林斯字典的年度代表字。
新聞媒體為了衝高閱讀率,而在標題動手腳、圖文不符的誤導;或是基於立場斷章取義,扭曲客觀事實;標榜即時、獨家的新聞。
難免未經謹慎查證,消息源頭模糊,甚至出現張飛打岳飛時空錯亂等笑話。
少數媒體的煽動、炒作話題、誇大負面議題等,進一步造成「總白癡化」,使民眾漸失判斷力和思考力。
這些報導失實、新聞造假的亂象,在資訊化的數位時代,大部分民眾很難分辨真假,三人成虎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甚至造成認知上的錯誤。
如此,新聞當事人的形象受損、侵犯隱私權、過度解讀司法案件等問題層出不窮。二○一六年美國大選使「fake news」這個詞彙迅速竄紅,也讓許多人開始重視假新聞的議題。
Facebook、Google等科技公司也陸續宣布抵制假新聞,政府、民間團體也開始架設管道,讓民眾查證新聞的真實性。然而,假新聞仍難以根除,「網路流傳」、「匿名爆料」、「很有可能」等遊走法律邊緣的用詞充斥,諸如此不負責任且缺乏素養的報導,其背後動機十分可議。
各企業、公部門、司法單位不時發布新聞稿、澄清稿,卻少有媒體還原事實,新聞求「新」,還是求「真」?
在美國,有些報紙設有修正版,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從天下大事到拼字疏失,報社皆鄭重地刊載錯誤並更正。
世界一流的報紙,不僅展現媒體人的謙卑,為承載著對大眾的誠信以作為「第四權」,媒體除了扮演監督政府的角色,還背負了服務社會的責任。
譴責新聞造假、制定規則以維護傳播秩序等消極手法,更應該積極重視媒體倫理,並落實自律、實踐中立。如同向陽提出的「四不」原則:「以不捲入、不介入的報導心態,提供不加工、不加料的新聞議題,盡到為閱聽公眾提供純淨報導的義務、對政府和其他領域進行監督評論的責任。」
期待從文字工作者、傳播人員的筆下,能還原最真實的社會風景。 然然(台北市╲台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