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學測剛考完,各界一片譁然,「自然科偏難」、「寫不完」的反映不斷,主要原因是題目字數變多,包含時事和圖表的題數增加,以及結合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球科學等跨科的綜合題也變多,讓考題變得靈活,而且去年升高中的會考試題,也同樣呈現多科整合的考試趨勢,跨領域知識的養成,在升學考試中愈顯重要。
「訓練快速作答」、「題目一看就知道答案」的解題技巧,本來就是補習班標榜有別於學校教育的特色,所以長久以來,讓學生熟習各種題型和大量練習題庫的方法,一直是補教界一貫的作風,過去也確實讓學生成績有顯著的提升,但今年很多考題,都要花時間「想一想」才能作答。
我在輔導國高中生讀書考試的過程中發現,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對題目在問什麼不是很清楚,以致於雖然在課本講義上抄寫很多老師上課的重點,答題卻不會寫。學測自然科要在一百分鐘之內回答六十八題,每題約只有一分多鐘作答,但今年讀題和答題可能就要二分鐘,難怪寫不完。
在校老師和補教老師建議,考生除課本基本概念外,平時也要多涉獵時事新聞和科學新知,對複雜的題目才能融會貫通,順利作答。這正好呼應了暢銷書《黑天鵝效應》的作者塔雷伯所謂的聰明的「反學生」養成。
塔雷伯在《反脆弱》書中指出,他在學生時代就了解,只知道吞下學校的教材,知識只來自校內是不夠的,未來出社會後的優勢,並非來自官方課程,而是在它之外。
於是塔雷伯把學校課業準備好之後,開始大量閱讀自己想讀的學科,但因為是跨領域的讀書,理解的難度升高,逼得他不得不訓練自己去思考,以求融會貫通。
不過以目前智慧型手機盛行,在網路上玩遊戲、看社群網站,已經使得很多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光是應付學校課業就很吃力,與其增加課業之外的壓力,不如就現有的學科來訓練整合的理解思考能力。
以自然科為例,在老師講解答案和自己重新弄懂之後,若能再用一分鐘時間回想整個題目問的重點,以及解題計算的思路與步驟,久而久之,就會慢慢培養出跨領域知識的理解能力。
塔雷伯並不是因為讀很多課外書,才讓他有所成就,而是那個「思考力」讓他能融會貫通跨領域的知識。
季達(新北市╲補教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