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接近過年的喜宴潮,相對忙著接受各式各樣的喜餅,口味都大同小異,但是包裝各出奇招,吃完之後,有的像名牌包,讓你捨不得丟,有的精巧像首飾盒,讓人想留在梳妝台。有的就可能擺在客廳桌上做果盒也還算體面。看著時髦的所謂文創商品,讚歎之餘,卻又不禁要問,需要這麼講究嗎?不過是一盒餅罷了。
有一次到同事家,她帶我看她婆婆房間,指著堆積如山的喜餅盒說:「你看這是我婆婆的收藏!那天地震,她差點被砸到頭。」約三坪大的房間,三分之二是餅盒。
身為教育主管,每每參加一個會議,就是一個環保杯,外加一個環保袋,甚至小旅行箱,有些註有會議的名稱,就只適用三、五天,有些則可撕去標籤還能另做它用。不管環保杯、環保袋、環保筷,多了就不應叫「環保」。
美國有個調查,說一般人最喜歡的字是自己的名字,所以刻印名字的最難處理,最尷尬的是具名的選舉帽子,尤其你支持的候選人又落選時,它就只能戴在鄉間小路上趕鳥的稻草人頭上。
力行環保,該從源頭做起,過度包裝與過度製造,其實是環保的禍源,教育民眾隨身自備餐具、簡化生活,才能健康維護環保生態,這也是教育與環保機關該著力的重點。
拚命製造再高喊減塑、減少垃圾量,無所不用其極再炫耀是進步、是文創,不但不能保護地球,甚至只是自欺欺人與捨本逐末之舉。
林月鳳(苗栗縣╲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