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節能減碳已蔚為風潮,台灣在這波浪潮下也順勢搭乘,推動節能減碳的政策,特別是蔡政府當前的主軸為廢除核電,全面提倡使用綠色能源代替發電。然而,要求全面廢核、廢石化,究竟綠能產業能為台灣獲得多少經濟利益,仍有待商榷。
石油與核能已是世界核心能源,隨著開採技術不斷創新,石油產量愈來愈多,也愈來越穩,特別是頁岩油的發現,正改變世界對化石能源配置的看法,其豐沛的蘊藏量,甚至仍可為人類提供數百年之久。
核能更是一個乾淨能源,不但利於環境發展,其便宜的電力更可為產業提供良好的競爭優勢。台灣不但要將其全部拋棄,無疑是要將台灣「去現代化」。
人類自工業革命以來,不但提供巨大經濟利益,人類的生活品質也直接提高,人類文明也達到前所未見的高峰,透過核能的發現與應用,加上現代人對於電力的需求普遍提高,一個國家如果不能提供便宜和大量的電力,其就不具備國際競爭力。
當蔡政府喊出「二○二五非核家園」的同時,其實已對世人宣告,台灣的經濟競爭力已漸漸退出世界舞台,加上風力、水力、生質能的發電效益,按照當前技術,仍無法為台灣提供穩定的能源,成本也無法像核能便宜。
從過去的工業革命來看,穩定的電力,攸關一國國力的展現,也是維持生活品質的關鍵之一。試想:假如台灣當前處在高電價、電力不穩的狀態,要如何維持當前的物質生活?
在綠能無法獨當一面維持供電的同時,盲目追尋他國的例子,忽略台灣自身環境,未來台灣假如面臨巨大的缺電危機時,府方高層要如何應付?
隨著數位生活蓬勃發展,更需要穩定和便宜的電力,如果未來台灣無法提供一個穩定電力的環境,國人基本的生活品質亦會出現問題。
綜觀世界,風力與太陽能發電,已導致歐洲國家電價大漲,著名的生質能發電廠,也造成英國政府沉重負擔。
非洲有近百分之五十的人,因無法獲取穩定的電,導致生活品質低落,印度更有近三億人完全沒有電力,其導致的貧富差距,更是舉世聞名。
綠能產業已淪為多數政客的宣傳工具,在全球是如此,在台灣更為嚴重,在綠能仍無法完全取代核能、化石燃料前,應將核能與其他化石燃料視為「持續性」的選項,特別是前者,其穩定和便宜的電力,是綠能所無法相比的,台灣的能源政策應務實以對,才是政府應有的認知。
宋磊(嘉義市╲獨立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