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2018.01.27
973觀看次
字級

五百年前提倡宗教改革的馬丁路德認為:「一個國家的興盛,不在於國庫的殷實,城堡的堅固,公共設施的完備華美;而在於公民的文明素養,也就是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遠見卓識和人民品格的高下」。可見品格的重要,早有認知,並不是到今天才提出來的。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在一九八九年舉辦的「面向二十一世紀研討會」,特別指出「道德倫理、價值觀的式微,是二十一世紀人類必須面對的首要挑戰。」呼籲全球各國和人民,提早研擬對策,積極改革不合時宜的教育,俾能塑造具有完美品格的人民,以建立講求道德與倫理的友愛社會。

在聯合國的倡導之下,世界各國莫不積極從事教育改革與創新。像英國在中學教育中開始實施公民教育;澳洲將公民教育視同與英文、數學相等重要。

新加坡一向以具有並尊重儒家傳統價值自傲,國會通過五大共同價值觀,為國家道德教育的準則。美國各州都大力推行品格教育,包括: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人格養成三大領域,並大幅提高品格教育的經費,較以前增加三倍左右。

品格和人格是不同的,卻常被人相混,在日常用語中被視為同義詞。人格在心理學中是指一個人因性別、種族、身體狀況、外貌、年齡,所處家庭和環境等因素,所塑造的一種特質,是難因教育而改變的。品格是要透過學習的歷程來陶冶,使一個人的觀念改變,由觀念改變,態度隨之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跟著改變。

人生改變了,決定了一個人的品格。品格使一個人的魄力得以展現,使一個人的道德影響力得以產生並發揮作用,是一個讓人信服的武器,是一個人崇高地位的基礎。

日本人對一個具有完美品格的人,尊稱為「人格者」。好的品格是一種美德,是個人與群體共同認定並遵守的價值規範,是一種優良的特質,為大家肯定讚揚,一個人是先從和父母、家人的互動中培養出良善的品格,奠定了良好善行的基礎,逐漸地向外伸展,擴大其範圍,由人類而眾生,有情與無情之物和環境。

《論語學而篇》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可見家庭是品格教育的基石,父母是品格教育的楷模和示範者,孩子是否可以由而養成圓滿優良的人品,家庭的成員,尤其是父母,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有人形容孩子是一面反映父母言行舉止的鏡子;如果做父母的天天都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樂於承擔責任,心中常存感恩之情,孝敬尊長,友愛兄弟,幫助比自己弱的人,以同理心看待一切事物和人。

大人熱心公益,有為有守,力求公道,伸張正義,做孩子的自然於潛移默化中,培養出:誠實、勇敢、友善、孝順、感恩、尊重、寬恕、奉獻、合群、博愛、公正、秩序、禮貌等,被稱為有良好教養的品格。給孩子良好的教養,品格高尚,是做父母者能給的最好的禮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