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成四年輕人天天玩遊戲,平均每天玩二點三小時,愈年輕玩愈久。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為什麼不讓我上網、為什麼不給我玩遊戲?」一名家長禁止國小兒子打網路電玩、手遊,沒想到,才停玩一兩天,孩子就出現憤怒的情緒,甚至握拳揮舞威脅父母。醫生表示,千萬不要將3C產品當成保母,一旦沒得玩,孩子可能出現焦慮、憤怒等戒斷症候群症狀。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年發表第十一版國際疾病分類編碼(ICD),「電玩失調症」(網路遊戲障礙)被納入精神健康疾病之一,意味著全球有愈來愈來多人深陷電玩世界無法自拔。
5成4年輕人天天玩
Google Play亞太區總經理桑德斯引用市調機構數據表示,高達八成一的台灣民眾正使用智慧型手機,數據也顯示,台灣人非常喜歡打手機遊戲,每周至少玩一次手機遊戲的比例高達三成三,在亞太排名第二,僅次於越南的三成六。
根據104人力銀行調查,五成四年輕人天天玩遊戲,平均每天玩二點三小時,愈年輕玩愈久,僅百分之一的受訪者每天玩遊戲電競超過十個小時,但有六成五每月有遊戲電競相關支出,平均月花一千四百多元。
台北馬偕兒童身心科主治醫師臧汝芬指出,目前精神疾病診斷系統僅將「網路遊戲障礙」列為補助診斷;而世衛組織日前已正式將「網路遊戲障礙」列入疾病分類編碼,即將問世的新版的精神疾病診斷系統,會將其列入正式診斷疾病名稱。
臧汝芬指出,「網路遊戲障礙」共有九大指標,只要出現其中五項就可能罹病,必須治療。指標中,較重要的是因過度使用網路而出現說謊、拒學等負面行為,以及人際關係變差、每天花太多時間在網路、電玩,一旦沒得玩,就出現焦慮、憤怒等戒斷症候群症狀。
臧汝芬也說,家長千萬不要將3C產品當成育兒保母,並需嚴格限制孩子使用時間,平常一天使用一小時為上限,周六周日則可增加至三小時。
專家指出,許多人在放假休閒時,確實會打遊戲超過十二小時,不過,偶爾長時間玩遊戲並不足以構成精神疾病,這些行為要反覆觀察逾一年以上才能確診。
電競人才成產業新貴
但在另一方面,過去民眾刻板印象認為愛玩電玩的孩子不學好,現在觀念已在改變。104人力銀行公布的遊戲電競人才供需概況報告指出,目前國內電競相關工作約一萬二千個,五年暴增二倍。遊戲電競職人月薪三萬五千元,比其他產業相同職缺高五千元。
遊戲市場已經發展成電玩競賽產業,不僅遊戲市場持續拓展,二○二二年杭州亞運將列為比賽項目,國內今年全大運也將開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