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嘉雯
《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大觀園眾人原本都在榆蔭堂,以酒為名,命女先生擊鼓,大家傳花為令,熱鬧了一回。後,因甄家有兩個女人送東西來了,眾人且出來散一散。
東府的兩個小妾佩鳳和偕鴛便去玩耍,正要打鞦韆時,佩鳳卻說起芳官新名字諧音的笑話來,偕鴛笑得不得了,因說道:「笑軟了,怎麼打呢?」卻又打趣起佩鳳來,兩位佳麗遂在鞦韆上玩笑不絕!
美人盪鞦韆時歡聲笑語的姿態,在曹雪芹筆下歷歷如繪。
清代的女子是否如《紅樓夢》所云,隨興之所至經常玩起鞦韆呢?我們來看看時代與之相近的清代女詩人鮑之蕙的〈鞦韆曲〉詩:「芳園四壁花光聞,鞦韆動處朝霞飛。美人妝成對花立,欲上不上嬌無力。」美人盪鞦韆的婀娜姿態,翩然映現。
鮑之蕙形容女子的身影盪漾在林梢,驚起了花樹間的鶯鶯燕燕,我們看到她美麗的容顏因興奮和快樂而隱隱浮現紅潤的氣色。
腰間的絲帶和柔軟的裙襬,纏繞著紛紛隨之飛舞的蜂蝶;杏黃色的薄衫裙因香汗而溼濡,她身上的環珮猶自叮叮噹噹響聲悅耳;雪白手腕繼續更使勁的打著鞦韆,直到雲鬢鬆軟、金釵偏斜,小丫環才將她扶下鞦韆。此時已是向晚時分,美人嬌喘息息,卻仍感受到春天與韶華的流逝……
鞦韆原本是用作男性軍事訓練的「北方戎戲」,到了漢武帝時期,後庭慶賀帝王千秋萬壽,因而將此遊戲定名為秋千。
那麼鞦韆又是何時開始成為女性快樂歡笑的來源?而且成為展演美麗姿態的最佳動感舞台?
我們可追溯自唐代,因為南北朝時期,鞦韆遊已是清明寒食前後的習俗。至唐玄宗為鞦韆起了一個雅號,稱為「半仙戲」。《開元天寶遺事》中曾記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鞦韆,令宮嬪輩嘻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唐人高無際也在〈漢武帝後庭鞦韆賦.序〉一文中指稱:「臣無際才非馬融,位叨麟閣,屬祕書監博陵崔公畫鞦韆障,而得一觀皓齒蛾眉遍於後庭鞦韆之歡樂焉。考古之文苑,惟鞦韆賦未有作。況鞦韆者『千秋』也,漢武祈千秋之壽,故後宮多鞦韆之樂。今因睹斯畫而善前名。臣雖不敏,謹述〈漢武後庭鞦韆賦〉以歌之。」
說明了鞦韆自唐代以來,已是女孩子們很喜歡的閨閣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