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我的歌】真善美的家族合唱

文/曹郁美 |2018.01.11
2040觀看次
字級

文/曹郁美

一九六五年,美國影業二十世紀福斯公司開拍了一部音樂電影名叫《The Sound of Music》,直譯為《音樂之聲》,香港譯為《仙樂飄飄處處聞》,來到台灣卻成了《真善美》。這個片名並不忠實,完全沒有音樂意味,但至真、至善、至美本就是人間的需求,因此這個片名洋溢愛與溫暖,是很有意義的。

故事的背景是奧地利的薩爾斯堡,敘述愛好歌唱的崔普家族的奮鬥歷程。其原創來自女主人瑪麗亞的自傳小說,又經德國人改編為電影,因而帶給美國人靈感,先後有英語版的音樂劇、電影誕生,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音樂之聲》或《真善美》,票房與口碑皆大獲成功。

為何美國人對這個題材如此喜愛?那是因為崔普家族先是遇到歐洲經濟大恐慌,又為了躲避納粹的追捕,遂舉家遷徙,輾轉來到美國,除了舉行家族的歌唱巡迴演出以賺取生活所需之外,還經營莊園,開放民宿。換句話說,這個原籍奧地利的崔普家族後來成了美國公民,他們的故事結合了勵志與趣味,讓美國人興致高昂。

《真善美》的劇情是說,擁有權勢與地位的崔普上校,妻子已逝,留下七個孩子,最大的麗莎十六歲,最小的葛特兒才五歲。身兼母職的上校以嚴格的軍事教育對待孩子,直至家庭教師瑪麗亞的到來才改變一切。

瑪麗亞是修道院的實習修女,喜愛唱歌、不拘小節,偶有脫序行為。這一天院長找她談話,囑她前去崔普上校的豪宅中擔任家庭教師,故事就從這裡開始。

瑪麗亞開放的教育方式,與男主人衝突不斷,但讓他們化解歧見的利器不是別的,是「歌唱」。這群孩子本來連Do Re Mi都不識,在瑪麗亞的悉心指導下發揮了天籟歌聲,連一向嚴肅的上校都拿起吉他唱出〈小白花〉。後來在家庭宴會中,孩子們的歌唱、操作布偶表現令來賓驚豔,贏得大大喝采。從此以後上校與教師感情升溫,不久,兩人步入禮堂,瑪麗亞由「教師」變成了七個孩子的「繼母」。這是童話嗎?不,這可是個真實故事。

本片一上映立刻勢如破竹,在世界各地票房大滿貫,歸功於兩個原因:第一、歌曲支支動聽,許多歌迷即使不諳歌詞,也幾乎能從頭到尾跟唱一遍;第二、女主角茱莉安德魯斯唱得太好、演得太好,讓人感同身受,隨她進入跌宕起伏的劇情。可以這樣說,本片就是由她擔綱才能致勝,就如同飾演郝思嘉的不二人選是費雯麗一樣。

劇中的名曲〈Edelweiss〉中文譯作「小白花」,其學名是「火絨草」,簡稱「雪絨花」,是歐洲的高山花卉。可能怕台灣的觀眾難以理解,乾脆喚名〈小白花〉簡單明瞭,也隨著電影名滿天下了。不過要更正的是,許多人說它是奧地利民謠,其實是美國作曲家根據劇情需要而創作,與「民謠」無關。

當電影以六分鐘的長度拍出教師與七個孩子高唱「Do Re Mi」時,薩爾斯堡的優美風光一一呈現眼前,古堡、宮廷、小鎮、乘坐馬車、水果攤駐足、草原奔跑……讓人目不暇給。至今旅行社推出的「真善美之旅」行程,讓遊客踏尋電影中的足跡,很受世界各地遊客歡迎呢。

您可知奧地利的「三寶」是哪些嗎?第一是音樂家莫札特、第二是電影《真善美》,兩者皆誕生在薩爾斯堡。第三是施洛華奇的水晶燈。

不過說也奇怪,薩爾斯堡人對電影《真善美》沒好感,他們根本不看的。這是為什麼?下回分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