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學甄試大撞期,全國二千多個校系,估有四百五十六個校系,也就是近四分之一,在四月十四日同一天進行甄試,如此約有三萬名考生將被剝奪教育選擇權,未料這種凌遲式的煎熬,竟然還要等到招聯會明年三月說明,方可能出現轉圜,這些慢調斯理的教授官員,真的無法感同考生的心急如焚嗎?
其實早在此次大撞期發生之前,各大學早就為了爭搶學生,故意在甄試的時間暗中較勁,但是教育部始終以大學自治為藉口,如今亡羊補牢,或許透過增開場次可將衝突的狀況降至最低,但未來呢?
先前有多所頂大認為大學學測鑑別度不佳,未來成績將只成為篩選門檻,不納入總分,第二階段還要加考含高三課程的筆試,確保錄取生能順利銜接大一課程。
而各校系本位主義作祟的結果,六個志願等同要學生再參加六次的小型入學考試,大學也可以藉口再增加甄試費用,高中生的負擔將大量爆增,若再加上原有的口試,期程拉得更長,第二階段撞期的情況將更形嚴重,口試或許可用增加場次解決,但筆試肯定不行,如此豈不造成更大的災難?
大學學測原本的設計精神,就是要利用較少的級距,避免考生的分分緇銖必較,但過度的削足適履,卻讓頂尖校系抱怨級分太少無法評判優劣,最終解決的辦法,竟然是任由大學端再生出更多折騰高中生的考試,這樣的惡性循環,倒底是什麼樣奇怪的改革邏輯?
最糟糕的是,大學端不思根本改善學測本身的弊病,卻在考程中疊床架屋,試問日後大學申請入學,還要有多少撞期的未爆彈要炸開?
鍾邦友(高市╲高師大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