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內政部的統計,二○一六年全台發生三十萬餘件死傷車禍,造成二千九百六十四人死亡、四十萬二千五百四十六人受傷。
高雄捷運通車營運已十年,但當地居民仍習慣以私人運具代步,加上公車路網未和捷運良好搭配,所以公共運輸市占率迄今未達到二位數字,私人運具則高達八成以上,凡此皆使交通事故死傷高居六都之首。
高雄市與台中市交通事故死傷比例高,與公共運輸市占率低、機車數量眾多不無關聯。
機車是造成台灣道路交通事故發生之三大主因之一。僅以民國一○三年底迄今這段時間為例,雖然高雄市人口逐漸減少,但同一期間高雄市登記的重型機車數,卻增加將近十四萬輛,增加數量居六都之冠。台中市重型機車增加數量也高達十三萬六千餘輛居次,桃園市重型機車增加數量也逼近十一萬六千輛。
若再對照不久前交通部公布的去年六都公共運輸市占率排名,和私人運具市占率排名統計數字,歸納大致可發現,若當地公共運輸市占率愈高、私人運具市占率及重機車增加數量均愈低者,平均每萬人中因交通事故導致死傷的人數愈低。
反之若公共運輸市占率愈低,私人運具市占率和重機車增加幅度愈高者,當地平均每萬人中,因交通事故導致死傷之人數愈高。
綜觀六都的每萬人交通事故死傷人數比例由高而低前三名高雄、台中、桃園,恰與三地公共運輸市占率由低而高相吻合,也與三地的機車增加數量排名相符,和高達四成公共運輸市占率的雙北都會區相比,形成極大落差。
大量私人運具,不僅導致交通事故和塞車現象、停車位不足等問題外,更容易排放燃燒不完全的空汙物,使空氣品質更加惡化。因此除了警察嚴格執法和養成民眾守法習慣、鼓勵汰除老車外,中央與地方政府必須把抑制各縣市私人運具數量成長,當成交通與環保政策重心,改用電動車只能治標不能治本,以價制量控制私人運具數量和道路車流量,才能有效降低交通事故傷亡人數。
鑒於台灣社會人口結構老化趨勢日益明顯下,更宜把提升公共運輸市占率當成不可或缺的社會福利,體現交通人權和用路正義,中央更宜增加對各縣市公共運輸業者補貼。
黃滿瓔(台中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