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返鄉青年徐健智(左)和在地的阿嬤一起搭便車,並將過程拍成紀錄片來分享此理念。圖/擷取自紀錄片
【本報新竹訊】「請問可以搭便車嗎?」新竹縣峨眉鄉是偏鄉,人口流失、老齡化嚴重,其中湖光村十二寮社區連公車都停駛,返鄉青年徐健智發起「搭便車」活動,在社區設置站牌,下個月還要在台3線沿線設置搭便車招呼站,希望能讓偏鄉民眾行得方便。他還與妹妹打造「免費商店、共食廚房」,提供免費二手物資交換,共食活動更成為老人家心靈新寄託。
街頭實驗
半小時沒人停車
為了向在地代表、村長和鄉親們說明,徐健智日前邀一位阿嬤拍紀錄片,實驗從峨眉搭車到苗栗頭份,剛開始很幸運搭到便車, 但下一段路程,阿嬤頂著大太陽,在路旁比著大拇指三十多分鐘,沒有一台車停下來,阿嬤一度搖頭失望說「可能沒有辦法」。
過程中有幾位汽車駕駛開心朝他們比讚,徐健智恍然大悟,「誤會大了!我們不是賞車比讚、我們是搭便車」,趕緊拿筆寫海報「搭便車」,幾分鐘後就有善心人士停下來。
這次經驗讓徐健智決定做便車貼紙,提供給願意參與活動的駕駛,目前有近五十人響應。徐健智說,過往農村社會習以為常搭便車,如今人際關係疏離,較難信任彼此。他設計貼紙認證機制,除了能掌握駕駛身分,另可宣傳、邀更多人加入。
徐健智在村內開搭便車講座,邀村民參與,讓他意外的是,不少老人家接受程度高,原來過往農村社會大家搭便車出入,這種互助的氛圍,老人家格外想念。另有大學生到十二寮社區當義工,他也鼓勵回家時搭便車,結果大多都成功,還有大學生從新竹搭便車到台南。
新竹縣明年一月二十日在台3線舉辦兩周的「緩緩生活節」,徐健智將在沿線的橫山、關西、竹東村落設置九個搭便車招呼站,邀請認同理念的民眾參與,一起共享資源。
新竹縣交旅處長李銷桂說,搭便車等共乘概念現在很夯,不過沒有保險,也有治安疑慮,能否普遍推動要看當地狀況。
二十七歲的徐健智與二十六歲妹妹徐棋容還有個夢想,希望打造「免費生活圈」。兄妹倆在社區打造免費商店,上頭寫著「免費索取二手商品」,幾坪店內陳列數百種二手商品,此舉獲認同,物品流動快,每天都有物資湧入。徐健智說,讓他驚訝的是,除了有玩具、書籍,也有人送來相機、筆電、泡腳機等。
共食廚房
宅老人的新寄託
他們也成立共食廚房,每周都有活動,由當地農友提供蔬果,或附近露營業者蒐集剩餘乾淨食材,遊客和民眾能在社區幫忙居民修繕、拔草及撿垃圾「以工換食」。
徐健智說,十二寮位於鄉下,大家彼此住得遠,老人家平時都在家中看電視,很少出門,透過共食活動,能一起聊天、聯絡感情,甚至會邀遊客共食,拉近彼此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