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禮讚 火墨水墨的現代性變異(上) 文/夏可君 |2017.12.19 語音朗讀 209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袁慧莉作品火墨〈許道寧秋山魚艇圖〉。圖/耿畫廊提供 耿畫廊展覽現場,袁慧莉的火墨《早春圖裝置》。圖/耿畫廊提供 袁慧莉作品火墨〈郭熙秋山行旅圖〉。圖/耿畫廊提供 文/夏可君 水墨是一種自然化的藝術,水墨的本性看似以水性為主,但水墨的奧祕是自然性與空無性的結合,因此水墨之為材質,乃是「非材質的材質」,水墨的張力在於:一方面是如此的自然化(naturalize),但另一方面水墨又並無固定的本性(Naturalless-ness),這正是水墨的弔詭處與開放性。水墨的創造性轉化,來自於深度經驗此弔詭,水墨的現代性也更待加強此異質性與變異性,改變水火不相容的邏輯。 現代性的生命經驗離不開個體生存的焦慮與焦灼,不再僅是傳統的平淡與空寒,水墨如何體現現代性的生命質感?這需要徹底改變水墨已有的思維方式以及感知方式,即在水性中加入異質的火性。現當代藝術本就在於突出材料的材質感,水墨的現代性轉化,乃是從水性、紙性與墨性,還有可讀性等多重特點各自獨立地轉化出來,擺脫已有的圖式與程式化限制。這就需要我們重新思考一種新的二元性與多元性,不再僅僅是傳統陰陽的二重性,而是水火的二重性,以及材質更為徹底的「剩餘」。 水墨的第二次呼吸 藝術家袁慧莉非常自覺,開始思考並傳達出此二元與剩餘,以「水」接納「火」。在中國,已有一些藝術家涉足於此,如王天德用香灼燒皮紙形成疊印的山水輪廓,以及觀念藝術家秦沖燒灼柱狀白紙筒頂端留下參差不齊的殘痕。傳統不講火性,甚至要減少火氣,即去除作品的「煙火氣」,獲得溫潤如玉的觸感;但現代水墨,反而要加強火性,依袁慧莉的說法:「這是水墨開始它的第二次呼吸。」 她以水墨「潤」與「燥」的二重特質,既是筆墨上也是材質生命的雙重觸感,重新改變水墨的品性,在潤與燥之外,深入到媒材的「剩餘」,火燒不僅是繪畫的形式手段,也是用殘剩的餘灰重新面對「古典」,讓我們體會文化、生命「死火重溫」的意蘊潛能。 袁慧莉以水火二重性做出系列作品,機緣還來自於中國經驗。二○一五年她到北京進行學術交流,北京濃重的霧霾給了她深刻的印象,迫使藝術家以藝術的方式,對現代性的災變給出回應。 她燒灼宣紙,以燒過的紙做筆,來畫傳統的山水畫作品,逐漸形成自己獨有的「火墨」觀念與繪畫作品。 當然袁慧莉的火墨,也來自於她持久地思考過這個時代的山水畫狀態與困境,她之前畫水墨,以拼貼、淡然的色彩,畫過各種斑斕的石頭,那種悠然而又漂浮著的石塊無根卻輕盈,斑斑點點與色彩疊印中,既平淡又絢爛,對應藝術家的生活處境與生存感受。 石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化身,石如人、人也如石。從一九九二到一九九八年,慧莉主要以水墨宣紙拼貼出山的形態,或生宣或熟宣,已經突出紙性,後來也嘗試過絹類與布面材質。她還畫了「孤山水」,她畫工作室邊上、大海上的孤石,藝術家從山頂看海,畫出了天地之間的闊遠感。在這個階段,袁慧莉的水墨畫「從水」。 現在她走到了另一個極端,以殘剩之物來作畫,這幾乎是死灰復燃。一旦著了火,凡事都將改變。 在這之前,袁慧莉已經以毛筆畫過大量火焰跳躍的山水畫,畫面由一道道燃燒火焰構成,生成一座火焰山,一股灼熱的氣息瀰漫在畫面上,讓水墨畫筆的「火」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火墨》系列在當時可說已經出場。 但她還想要多體驗火的精神:火,乃是燃燒自身,通過燃燒,進入自身的消失與殘剩狀態;生命之為生命,就是如此殘剩之物。為了讓畫作質感徹底地轉化,她頓悟要以燃燒之後的灰燼作畫,這個想法使得他的繪畫全方位地改變。 還原材質表達救贖理念 「從火」乃是多方面的突破:首先是材質上的徹底,宣紙本就來自於木,用火性來改造,深入了其物質;煙墨也來自於火,再一次還原出材質本身的自然,這也是材質與感覺的內在對應;放在藝術史上,也是回到南宗繪畫的開端,回到米友仁的〈瀟湘雲起圖〉等作品。但是袁慧莉採取更具有現代性的煙霧,與現代工業導致的空氣汙染相關,現代性的問題真正地顯露出來,袁慧莉的焚火和漫煙提出了一個現代根本的問題:一個被破壞的自然如何構成救贖? 袁慧莉的「火墨」,是先燒,把捲紙燃燒成餘燼,然後以這些紙做的灰筆來重畫一幅古典的山水畫,這也是一種行動繪畫。 作品具有極強的對話:一方面是一幅古典山水畫的原作複製品,另一邊則是以燃燒過的宣紙餘燼畫出對應的圖象;此外,畫作旁邊還放著燒過、捲起來的宣紙,顯露其燃燒過的殘端。傳統的書卷氣以另一種絕對意外的方式,一種餘外的與餘味的方式得以呈現,上次的展覽現場,將這三個部分放置於圓盤上,像極了圓形的天壇,整件作品具有祭祀的儀典感。 當然,這是現代生命的個體儀式:對殘剩之物的尊重,對消逝的古典世界的祭奠與回顧。如此的呈現方式,讓我們重新感受到了水墨內在的莊嚴:但這是經過現代性「火禮」的莊嚴,是殘剩之物的尊嚴,是現代生命無法磨滅的禮讚!我們還能看見燒過的捲紙邊,有著火暈,似乎這些殘剩的生命還在跳躍、在呼吸。水墨繪畫自此不再僅是單一作品,而是回到神聖莊嚴的儀式靈氛的場域之中。(待續) 前一篇文章 【林智信──迎媽祖傳統木刻水印版畫作品展】 迎媽祖 下一篇文章 【隨花集.紅樓夢】蒼蠅不抱沒縫雞蛋──王熙鳳明知故殺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翰墨天地】 煩惱皆因強出頭【走讀城鄉】 富邦美術館: 信義鬧區的藝術中心【島嶼拼圖】千年古村落 ──金門陽翟老街【撫今追昔】千僧齋與千僧鍋【藏在剪紙中的故事】玉山積雪──向陳澄波大師致敬【書藝心語】荒漠甘泉 作者其他文章【漢字心語】周渝在場書法:神遇之書寫(下)漢字心語 周渝在場書法:神遇之書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