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區營造是「小康社會」的重要平台
顧名思義,社區其實就是村落、鄰里,是生活中的聚落,就現代都會而言也是樓盤、街坊或是街道,凡與人之間生活起居互動的特定地區範圍都可稱之為「社區」,大陸許多地方也有以「小區」代稱的,但由於「社區」(community)已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識、也是國際通用的名詞,台灣以「社區總體營造」為名的政策始於一九九四年,一九六○年代推行的「小康計畫」與基層社會建設,與現今的社區營造雖有階段性的差異,但精神、目標則是一貫。
大陸近年來的改革開放帶來國強民富,社會治理中的綠色永續、創新發展,也使城鄉風貌有了巨大的蛻變,而偏鄉的脫貧、農村城鎮化、特色小鎮,乃至將建立小康社會做為國家政策目標,另方面不論是「和諧社會」或「文明城市」及以「美麗」、「幸福」等詞語做為地方建設的文宣,其實與社區營造的路徑、願景十分契合,而「社會建設」或「社區營造」也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二、社區是居民生活、生計、生態的生命共同體
由上述可知,兩岸同文同種,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問題,雖有時程、階段的差異,卻殊途同歸,譬如兩岸都致力於民生經濟與財富公平,這就是「脫貧」與社會公平正義的目標。而社區是社會的環節,要建立「小康社會」就必須由社區發展的老有所終、壯有所有、幼有所長,乃至貧窮弱勢都獲得生活的照護做起,換言之,社區是小康社會的載體,是民眾在特定區域內生活、生態、生計的循環系統。而小康社會的目標除了讓人民獲得三餐的溫飽,更在於「生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乃至於中華文化的生活化,更進一步說,衣食足而後知榮辱,富而好禮是現代小康社會的體現,被譽為台灣財經發展推手的李國鼎先生曾大力提倡「第六倫」,亦即工商發展後的功利主義使人與人之間欠缺尊重、包容、欣賞、分享,人際關係的疏離使社會失去典範與正確的價值觀,因此犯罪事件層出不窮,社會秩序失常,影響了國家的進步。
從台灣三十多年來社區營造的演進軌跡來看,李國鼎的「第六倫」正是社造中最重要的「造人」,也是中華文化「王道精神」的核心價值,我個人認為,社區營造的共同體,涵括共同價值、共同參與的共識、共謀、共理、共評、共享,這種生活、榮辱與共、相濡以沫融合發展的社區、社群關係,正是復興中華文化最重要的基礎工程,不僅是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寶貴資產,也可做為大陸推動脫貧、綠色永續、創新發展,實踐「小康社會」國家目標的借鏡。
三、社區是復興中華文化的生活化載體
因此我個人認為,不論是建構「小康社會」或復興中華文化,「社區營造」都是重要的路徑。禮運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禮運大同篇」是先秦時期的儒家學說,也是孔子後人對其思想的整合性論述,其所以成為數千年來中華文化的精髓,實在於其中有著國家治理、社會治理,從古至今,歷朝歷代所追求的大同與小康社會發展願景。準此而言,「禮運大同篇」不只是中華文化的寶典精髓,更是現代社會、社區營造的「方法學」。
更具體的說,社區營造是社會治理的平台、國家進步、文明躍升的活水動力。社區營造是「以民為本」的體現,也是脫貧、綠色環保、永續發展的核心。
蘇進強(台北市/台灣原鄉文化暨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