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已遠行 遠路不須愁日暮

孔令信(台北市/銘傳大學新聞系主任) |2017.12.18
764觀看次
字級

無論有人怎樣批判他,他還是他!一位只知道愛國與創作的老詩人。

老詩人在平和的上午離去了,留下濃濃的「鄉愁」,他是屬於中國的,更是屬於台灣的,政治上沒有辦法圈限住他對母親的思念。晚歲他日日在西子灣看著海峽西邊的故鄉。余光中走了!

老詩人是文生梵谷的知音,從二十七歲譯筆結緣一直到老,畫家的存在困境,反而成為詩人忘懷人生不安,進而安頓身心的起點,傳記中那年梵谷自殺,翻譯的詩人反而解脫了!文學、繪畫都是通向一個偉大心靈的最佳管道,藉著梵谷的這扇窗,意外打開了一座花圃,塞尚、高更……都在其中。

民歌的楊弦從詩人的詩中聽出了搖滾的節奏,《鄉愁四韻》、《車過枋寮》、《迴旋曲》、《民歌手》、《江湖上》、《小小天問》……一首首就像蝴蝶一般飛向每個年輕人的心田裡,現代的民歌傳唱已然走過四十年,詩/節奏/民歌會將種種年輕的激情、創意與父母那一代的記憶一一地挑動起來,安慰著更多離鄉遊子……

從詩到評論到學者一路走來,他的骨子裡就是作家,第一本《舟子的悲歌》被恩師梁實秋小覷了,以為最多只能賣三百本,詩人偏不信,印了一千本,兩年內全賣光。

證明了作家的感動是可以複製而感動更多人的。不過梁老師也讚他是「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多麼實在的讚揚啊!

到了香港、高雄,老詩人沒停過,因為作家永遠只有不停地創作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中英文的造詣,除了學習就是沉澱積累與反覆斟酌,祖籍福建永春的他,從小最愛跟著舅舅念赤壁賦、秋聲賦、阿房宮賦等「美文」,也喜歡詩詞,不但讀,更喜歡吟詠、朗誦,去抓住文章的神韻。他更深知文言文讀得好,白話文寫得更上手。

問題是兩岸三地都喜歡化繁為簡,不懂政治人物為何一直都要用意識形態來決定教育內容。他和張曉風最先發起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卻擋不住只知討好青年學子的政客們,他深知相較於國語或京片子,有八音的閩南語、九音的客家話,不管文字、聲調,更貼近文言文,要領會文言文之美,用閩南語、泉州話、漳州話、潮州話朗誦,反而更貼近文言文的原味。執政黨一味地想「去中國化」,最好能推閩南語為國語,卻把文言文這塊文化瑰寶視為大讎,必欲去之而後快。讓他雖已高齡九秩,還要出來大聲疾呼:想推廣閩南語,更應鼓勵孩子念古詩詞及文言文,且要大聲朗誦出來,才能彰顯閩南語的典雅與優美啊!

只是答案還在茫茫的風裡,……老詩人已遠行,遠路不須愁日暮,余老師一路好走!

孔令信(台北市/銘傳大學新聞系主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