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我們身心的依靠,人生的指引,但必須是正信的、淨信的,才不會有所偏差。以佛教而言,謂對佛、法、僧三寶之崇信欽仰,產生堅固之信心與力量,令不動搖,進而探求智慧,達開悟之境。圖/人間社
心保和尚
圖/人間社
文/星雲大師
主持人/心保和尚 節錄
信仰是我們身心的依靠,人生的指引,但必須是正信的、淨信的,才不會有所偏差。以佛教而言,謂對佛、法、僧三寶之崇信欽仰,產生堅固之信心與力量,令不動搖,進而探求智慧,達開悟之境。
大師與大眾開示接心時表示:「信仰的重要,跟生命一樣。」、「世間最大的財富不是黃金、鑽石,應是信仰。」
大師提到,培植信仰很重要,對社會有幫助,養成「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思想,能夠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使社會一片詳和,成了佛教的護法、社會的中堅,國家的棟梁。
大師在談信仰一文中,明確的將信仰層次,很明白的做說明,如下:
經常聽到有人說:「只要心好就好了,何必信仰宗教呢?」既然心好,為何不信宗教呢?也有人說:「我什麼都不信。」然而一旦遇到人生中重大的苦難,例如失意、失業或是生病時,很自然就會想要找一個宗教來依靠,尤其家中有人往生時,也會找法師誦經,所以人只要有生死問題,就離不開宗教。
基本上,人本來就是宗教的動物,必然要有宗教信仰,只是談到信仰,也有層次上的不同,一般可分為四種類別:
一、邪信:
有的人一開始信仰宗教就走錯了路,信了邪魔外道,這就是「邪信」。
二、不信:
比邪信好一點的是「不信」,不信仰任何宗教固然不好,但至少沒有走錯路,沒有中毒,將來再選擇一種正確的信仰,還有得救的機會。
三、迷信:
有一種人信仰虔誠,雖然不懂教義,不會分辨而「迷信」,但迷信總比不信好一點,因為雖然是迷信,總還有一種信仰。像一些老公公、老婆婆,手裡拿著一枝香,虔誠的跪在神明面前,口中喃喃有詞,在一般人看起來是迷信的行為,但是他們那一片純真的心,是非常可貴的。至少宗教勸善止惡的觀念,已深植在他們的心中,因此即使是迷信,也比不信好。
四、正信:
當然,信仰宗教還是「正信」最好。所謂「正信」宗教,就是必須信仰具有歷史考據的,信仰世界公眾承認的,信仰能力威勢具備的,信仰人格道德完美的。
「正」是正常、正當、正確;正就是對的、好的、善的。例如我們建一棟房子,要強調「正」,棟梁要正,門窗要正;寧可「正而不足」,也不可「斜(邪)而有餘」。「正」的重要,由此可見。
自古以來,有人類便離開不了宗教,宗教信仰是發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宗教的重要,在於能領導生命的大方向,能將生命之流的過去、現在、未來銜接,所以人人都應該有宗教信仰,尤其有了正信的宗教為導,我們的生命才有規範與目標,我們的心中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