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宗懋(文史工作者)
國民黨高層最近又發出一種論調,說以後要多談民生,不要談統獨問題。其實,這不是國民黨的「以後」,而是多年來的「過去」,一談到統獨就好像自己犯了滔天大罪,頭低下來任人斥責捶打,不僅不敢還手,甚至噤聲不語,等於是默認別人指控的罪名。這是國民黨淪落到今天悲慘局面的原因,所謂「要談民生,不要談統獨」的論調,不過是繼續迴避、自我欺瞞的託辭,結果必然繼續沉淪。
為何說要談民生,也要談統獨呢?因為這涉及到政治領導的思想、形象和自信,在兩位蔣總統時代,國民黨根據中華民國憲法,明指兩岸民主統一是國家未來的道路,儘管當時存在各種缺陷,但不可否認的是,台灣的經濟快速成長,人民生活安定,文化、教育、體育等蓬勃發展,締造了台灣發展的黃金時期。
李登輝執政中期後,走本土化路線,就本省人口的現況來說,這也是很自然的,問題是李登輝直接肯定日本殖民主義,把台灣人等同於崇拜日本殖民,如此就激發了深刻的民族矛盾,種下了台灣社會分裂的原因。
馬英九執政前,曾努力重建中華民國歷史與台灣的連結,高度肯定日據時期抗日先人的血淚奮鬥,激發了台灣人作為中華民族中堅力量的自信與自豪。如果這種作法能夠持續耕耘,完全可以重建國民黨的黨魂。然而,不幸的是,馬英九是一個好人,但不是氣壯山河的領袖,受到誤導,發表了「台獨選項說」,一下子將他過去累積的成果全部摧毀了。這個說法顯示,如果人民選擇台獨,國民黨也會跟隨;換言之,國民黨是追隨者,並不是領導者,人民為什麼要選擇沒有主見的追隨者來領導自己呢?
馬英九的團隊,似乎一碰到「台灣」兩個字,就東閃西躲,一副四處逃命的狼狽相,不僅反映台灣歷史知識的低能,也體現了他們本身虛弱不堪的靈魂。軟弱的投機者可以一時取得優勢,但不可能維持長久,即使在短暫的優勢後,將留下重振乏力的不幸局面。
二○○八年總統選舉,馬英九大勝,現在回頭看,這是陳水扁的執政遭到人民唾棄,希望換個人來喘一口氣,並非馬英九具有帶領國家走上光明前程的才幹。
馬英九在第二任的時候,這種沒有中心思想的弱點就披露無遺了,由於沒有堅定的信仰,一碰到別人罵他「賣台」,馬上就縮回去,變得毫無原則,等於是承認別人的指控,如此弱點自然又招引更多敵手撲向他,接著馬英九頭低得更低,原來的支持者不僅失望,甚至深深不齒,這種怯弱有什麼資格領導人民呢?這樣的團隊施政時,甚至無法予人信心和信賴。這種精神和形象的傷害,對國民黨是如此的嚴重,以致於今天都還陷在其中。
中華民國憲法本來就是一個中國的憲法,推動憲法最終的目是要在全中國實施現代民主,這樣的話應該可以堂而皇之地表述,無須有任何愧疚,人民有主張台獨的自由,但我們也要清楚告訴人民,台獨不僅違憲,而且絕不會帶給台灣光明的未來,只會帶來災難。任何國民黨的領導人都應該鏗鏘有力地做這種表述,並身體力行,也應該熟讀台灣歷史,並勇敢地繼承台灣先人抗日血淚復興中華的歷史精神。這種話當然不需要一天到晚講,但在必要的時候絕不畏懼表明。
為何「只談民生,不談統獨」的論調是如此糟糕呢?道理很簡單,因為只要刻意逼問持這種論調的國民黨,到底台灣未來要統一還是獨立?當事人必然畏首畏尾、一臉心虛,變成狡滑的狼狽模樣,立刻喪失領導人應有的自信、定力和形象,民眾的支持將跟著大幅滑落,有誰會支持投機分子來領導呢?那種人只會讓人打從骨子裡瞧不起,這麼簡單的道理,國民黨這麼多年來好像都聽不懂,這也證明了它沒有能力領導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