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佛陀在菩薩因地時,是一位國王,以慈悲治理百姓,以恕己胸襟對待他人,每個月出行視察各地的貧窮困乏,救濟老弱孤苦,施粥捨飯。
文/書緣
以前佛陀在菩薩因地時,是一位國王,以慈悲治理百姓,以恕己胸襟對待他人,每個月出行視察各地的貧窮困乏,救濟老弱孤苦,施粥捨飯。每次出行視察,後面隨行的車輛載滿金銀、衣服、被褥、醫藥,看見死者就將其埋葬,看到貧窮的百姓就自責:「上位者如果沒有德行,人民百姓就會窮困;上位者如果有德行,人民百姓才能富足。今天百姓貧困,那是因為我沒有德行。」國王慈心為民的名聲,傳遍十方。
第二天帝釋坐在座位上,座位突然發熱,心中恐懼說:「國王的威德崇高偉大,將來必定會奪取我的帝位。我要敗壞他的德行,終結他的善行。」於是變化作一位老梵志,向國王乞討銀錢一千,國王立即惠贈。老梵志說:「我今老弱,怕被人偷盜,希望可以寄放在國王你這裡。」
國王說:「我的國家沒有偷盜。」
老梵志一再要求說:「寄放在國王這裡。」國王最後答應接受。
帝釋又化作一位梵志,到宮門口,左右的臣子入宮稟報,國王立即出來,與梵志見面。梵志讚歎國王:「大王的功業名聲流布八方極遠之地,德行希有難得,今天特地從遠方而來,想要有所乞求。」
國王說:「很好,請說。」
梵志說:「我生來不幸,生長在民間平凡之處,欣羡尊貴與榮華,想要乞求你的國家。」
國王說:「太好了。」於是就把國家交給梵志,與妻兒搭乘輕快的馬車離開。
此時帝釋又化作另一位梵志,向王乞討車子。國王又將車馬贈送給梵志,與妻兒繼續前進,在一座山邊停留住宿。
山中有一位五通道士,和國王是朋友,正好想起國王的美好德行,仰觀天上星宿,看見國王失去了國家,於是靜心禪息,在定中發現天帝釋因為貪嫉,奪取國王的國家,令國王生活疲勞困頓。道士用神足到國王的處所,對國王說:「你如此勞苦身心,所求為何?」
國王回答:「我的志向,你向來都知道的。」
道士即變化出一部車子,送給國王,清晨時各自分開。
過了一會,帝釋又化作梵志,前來乞討車子,國王又將車子贈與梵志。輾轉前進,在距離鄰國數十里時,帝釋又化作原來的老梵志,前來向國王索討寄放的一千銀錢。
國王說:「我把國家贈送給人,忘了你寄放的錢。」
老梵志說:「三日之內,必定要還我的錢。」
國王只好分別將妻子、兒子作人質擔保,得到一千銀錢,用以歸還老梵志。
妻子侍奉質押家的女兒沐浴,質押家的女兒脫衣服,將首飾珠寶懸放在架子上。帝釋化作老鷹,將衣服、珍寶抓取而去。女兒說是侍奉的婢女所盜,將她拘捕入獄。國王的兒子與質押家的兒子躺臥在床上睡覺,帝釋在夜間殺死質押家的兒子,國王的兒子被死了兒子的家人投入獄中。母子二人在牢獄中相見,因飢餓而形貌毀壞,呼救無門,終日哭泣,最後罪名成立,被判死刑示眾。
國王受雇於人,得到銀錢一千,趕去贖回妻兒,經過街頭時,看見妻兒因罪被判死刑。國王心中存念十方諸佛,自我悔過說:「我的命運不好,招致這種惡事啊!」靜心進入禪定,以神通之力,發現都是帝釋所為。
此時空中有聲音說:「還不趕緊殺了他?」
國王說:「我聽說帝釋普濟眾生,赤誠的哀憫心,超過慈母,有情眾生無不蒙受庇祐。你如何能以此作惡因緣獲得天帝位?」
此時帝釋因為心懷惡毒,罪業成熟,生生墮落至太山地獄之中,天人龍鬼無不叫好。眾人知道了實情,當地的國主立即釋放國王的妻兒。二位國王相見,國主問事情的根原,國王具實的陳述緣由,全國大小無不感動落淚。國主要分國土給國王治理,正逢國王原來的臣民前來尋找國王,要奉迎國王回國。當地的國主及人民,因國王要離開而悲傷;國王的臣民,因為國王即將歸國而歡喜。
「當時的國王就是我,妻子是俱夷,兒子是羅云,天帝是調達,山中五通道士是舍利弗,而鄰國國主就是彌勒。」
菩薩慈悲惠施無有邊際,如此行布施波羅蜜。
──節譯自《六度集經》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