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變通達大智慧,
能捨能得真英雄。
自古以來,最有智慧的人就是知進退得失,能當機立斷,隨時拿得起,放得下,又能適時應變的人,在中國眾多的歷史人物中,范蠡可以說是當中的翹楚,千秋的典範。
范蠡的前半生是安邦定國、扭轉乾坤的政治家與軍事家;後半生是經商致富、慷慨施捨的「陶朱公」,在華人的世界裡,他是經營之神的商聖,與文聖孔子、武聖關羽,並列為三大聖人。
周敬王二十六年,越王勾踐伐吳失敗,被圍困於會稽,淪為階下囚。兵敗之後,范蠡建議勾踐用最謙卑的言詞,極尊貴的禮節,帶著女樂珍寶,向吳王求和,再不得已,則委身為奴,求得來日的東山再起,有這樣的正確判斷及忍辱負重,才有往後的生聚教訓與復國成功,這是范蠡睿智的應變。
范蠡的應變智慧,進則可以安邦定國,拯救國家於生死存亡之秋,退則可以為自己謀求安身立命之道。老子說:「功成身退,天道也。」范蠡深切了解到「功高震主」、「盛名之下,難以久居」的道理,在復國功成之後,他選擇棄官從商,到齊國更名為鴟夷子皮,置產數十萬。
齊王請他做宰相,他歸還相印,並且施捨財富給與鄉親好友,遷徙到定陶縣,更名為陶朱公。他了解「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的物產供需法則,採取「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的經營策略,再一度累積了巨萬的財富,從此「陶朱公」成為富商的代名詞,後世讚美他是「中國的經營之神」。
范蠡的成功,不僅在於胸藏韜略,志氣遠大,更重要的是他慎謀能斷、勇敢果決,具有「能捨能得」的智慧:他幫助越王勾踐復國成功,放棄了人人稱羨的榮華富貴,飄然引退,是「能捨」;他全心投身商場,競逐什一之利,成就天下鉅富,是「能得」,這種「拿得起、放得下」的應變智慧,頗令人敬佩。
會賺錢是一種了不起的智慧,能賺得巨額的財富,又能不吝惜錢財的濟助他人,尤其難能可貴。司馬遷《史記》記載陶朱公經商致富「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昆弟」,一千金合黃金二萬兩,三千金合計黃金六萬兩,范蠡大手筆的施捨六萬兩黃金,這種富而不驕、樂善好施的智慧與情操,實非一般常人所能企及。?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