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海》蒲團上的相遇

文/妙紀 圖/圓性法師 |2007.05.24
421觀看次
字級




當我真心走過深情回眸,總有無限依依與收穫,以感恩的心來看待昨日的際遇,期待下次的相逢,感受「蒲園上」緣起緣汯的真理,那份苦盡甘來的輕安愉悅之法喜,就在靜坐須臾中。




重拾叢林的寧靜恬適,一切是如此自然熟悉,面對睽違已久的家園,久違的晨鐘暮鼓,久違的課誦梵唄聲,久違的鳥叫蟲鳴,尤其是久違的禪堂「選佛場」,一切的熟悉,因這裡是長養我們法身慧命的所在。這幾年常藉弘法事務繁忙為由,終日迷失於五光十色的亮麗外在,被五欲六塵薰染的心,產生許多空虛與不安,終於在這三日禪中略歸平靜,也終究在「蒲團上」找到一絲安住身心之處。

慣於狂猴般的奔馳,要在禪坐中安靜非比容易,面對初期身體酸麻脹痛、筋骨不調的辛苦階段,再加上「心」時而過去、時而現在、時而未來,所有過去「業種」的憂悲苦惱全部現起,想放下,又放不下的無明執取。面對外境時,六根沉迷六塵如何能不為所動?既然佛法告訴我們一切根塵、陰處界等本來清淨是「緣起性空」,但為何面對世間人我,苦聚依然實在且多?依然免不了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之苦?《楞嚴經》中則說:「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我們因著無明、貪愛,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因「情愛」業果相續,才不斷上演人間愛恨情仇的悲喜劇,而大部分的人逐妄迷真,卻樂此不疲,如何才能離苦得樂,業障盡除?

班首師父開示說:「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起。」主七和尚則說:「不必盡想要去除黑暗(業障無明),燈一點亮(智慧清淨)則黑暗(無明)自然去除。」因此如何掏盡那內心的染著這也是妄想,就讓川流不停的想念放下吧!因為所有苦痛的壓力,最難處理的是「塵勞妄想」,這是因為在「境界」上有了貪心,有了執著,有了掛念,心念上如果有了人我、貪著,就會生起邪見,一切業海由此產生。因此禪門中參話頭「一切念起隨它去吧!」這是高度的空性智慧,任憑那心念是狂風吹打、還是美麗浪花,是愛是憎,一切隨它生起,隨它留逝吧!就在緣起緣滅中自然澄清業識種子。

原來在蒲團上一切隨它去,非是要到得到什麼,而是學會淡泊與放下,耐得住與自己心靈的對話,因為淡泊可以使人寧靜、安住當下,那才是擁有人生,不論過去人我之間,恩也好、怨也好、善也好、惡也好,「淡泊無求」的心不會亂其情緒的翻騰,才不為外境左右,這就是靜心的功力,就是禪心的隨遇而安。有道是「心中有事一床寬,心中無事虛空大;剎那之中有永恆,一念之間有三千」。在禪堂裡抖落一身紛擾,小小蒲團上,找回迷失的平靜,感受寬廣的內心世界,如同撥雲見日,如一片藍天不被白雲絆住,就是有煩惱也扣不住那顆「淡泊無求」的心。

走過一遭人事坎坷路,學會感恩當下,在這一塊小小蒲團上,恍然體悟煩惱即菩提,如明朝憨山大師的偈語:「滾滾紅塵古道長,不知何事走他鄉;回頭日望家鄉遠,滿目空雲帶夕陽。」

我那不屈服的信念是不願空走一遭,歷練中學會因緣啟示的思考模式,最終成為我唯有的生命面相。讓生命中偶遇的風景,起伏的思緒,如同波濤的洗滌,世人又怎知波濤後的美麗,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當我真心走過深情回眸,總有無限依依與收獲,以感恩的心來看待昨日的際遇,期待下次的相逢,感受「蒲團上」緣起緣滅的真理,那份苦盡甘來的輕安愉悅之法喜,就在「靜坐一須臾中,遇見真正的自己」,您也在找尋嗎?我們一起來遇見真心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