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景蒙書法進作品。圖/黃議震
魏景蒙書法專集。圖/黃議震
文/黃議震
「外公有兩個女兒,我的母親是長女,育有一子二女,小姨媽有兩個女兒,在五個孫兒女之中,我認為我與他最親近,他與我之間也擁有最多刻骨銘心的共同回憶……」(註❶)魏景蒙辭世後兩日,張艾嘉在《中國時報》發表此篇〈我的爺爺〉,紀念陪伴近三十年的外公。
曹聖芬曾盛稱:「景蒙先生為大家的朋友」,稱賞魏景蒙廣結善緣的人格特質;的確,國府渡台後魏景蒙「在文化界與新聞界確實當之無愧」(同註❶),從台灣的新聞發展史而論,魏景蒙更是重要報人。
魏景蒙出身名門,先祖為唐代魏徵之後,世居河南,至宋代隨高宗南遷,歷浙江餘姚、寧波,後定居於杭州。
魏景蒙之父魏易,畢業於上海梵王渡學院(即上海聖約翰大學前身),後任教於杭州求是書院(即浙江大學前身),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年)與林紓(即林琴南)於求是書院合作,以「六十六天的時間」(註❷)譯完《黑奴籲天錄》(Uncle Tom's Cabin),並於「當年即在杭州以武林魏氏刻本出版」(同註❷)。
魏易在序中有言:「……然易聞法之汪勒諦,昌明正學,恆假小說以開民智。近得美儒斯土活氏所著《黑奴籲天錄》,反覆披玩,不啻暮鼓晨鐘。以告閩縣林先生琴南,先生博學能文,許同任繙譯之事。易之書塾,與先生相距咫尺,於是日就先生討論,易口述,先生筆譯,酷暑不少間斷,閱月而書竣,遂付剞劂,以示吾支那同族之人。語云:前車之覆,後車之鑒,竊願讀是編者,勿以小說而忽之,則庶乎其知所自處已。」(同註❷)
魏易與林紓合譯《黑奴籲天錄》果然備受重視,更被認為是改變近代中國社會的重要譯著,所幸未被「以小說而忽之」,後魏易應聘為北京大學前身京師大學堂的英文教席(同註❶),林紓亦任教於此,時嚴復任京師大學堂附設譯書局總辦,聘林紓、魏易合譯《布匿第二次戰紀》、《拿破崙本紀》二書。
林、魏兩人多年合作翻譯的名著另有《塊肉餘生述》、《海外軒渠錄》、《大俠紅蘩露傳》、《冰雪因緣》、《拊掌錄》等,在清末民初的社會裡,一般普羅大眾對於西方世界的一切,認為遙不可及且難以想像,林、魏兩人將西方歷史、文學傳譯為中文,在偶然中,意外地成為推進西風東漸的一股助力。
光緒三十三年(一九○七年),魏易三子魏景蒙生於北京,這一年徐錫麟發動安慶起義、孫中山指揮鎮南關起義……均以失敗收場。然而,時代狂潮已然被掀起,且暫時不會停歇。(待續)
註解:
❶出自《魏景蒙先生紀念文集》,財團法人大同文化基金會,民國七十二年九月三十日初版,第三、十四、一○六頁。
❷出自王曉元著《翻譯話語與意識形態──中國一八九五~一九一一年文學翻譯研究》(博士論文),香港嶺南大學,二○○六年六月,第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