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公務員 守護弱勢感同身受

李祖翔 |2017.11.28
2979觀看次
字級
尤詒君(左)接任陽明教養院長後,舉辦陽明傳愛迎中秋活動,她說現在自己有點感性了。圖/尤詒君提供
尤詒君(右)邀請職籃達欣隊員到教養院關懷院生,讓院內氣氛變得有活力,也讓更多人認識他們。圖/尤詒君提供

文/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

「努力調整熱力,這角色……感性不能少!」這是公務員尤詒君對自我職責的期許。

現任「台北市立陽明教養院」院長的尤詒君,上任前一直以為要裝熟才能融入團隊,沒想到,看到天真的心智障礙院生就會笑,過去理性的「冷色系思惟」沒有變,不只為孩子們制定計畫,定期訪視獨老、幫長輩打掃環境,讓他們被社區接納,感受溫暖及被愛,相比從前,她還充滿感性與活力,心更柔軟。

跳苦坑 為社會工作而生

「我覺得自己是很理性的人,與感性、熱情搭不上邊。」近貧家庭出身,尤詒君用功考上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愈讀愈認為「我適合從事社會工作」,因為父母也是社會底層,很能感同身受弱勢處境。

自台大社會學系研究所畢業後,她隨即投入受暴婦女工作,期間歷經結婚、生子,十分忙碌,公公常納悶,問她真的是公務員嗎?為什麼常常加班到晚上8、9點?事情真的做不完加上順家人的意,尤詒君考試、升等,調任中研院祕書處,協助院士舉辦會議。

然而,能準時回家,身為祕書卻沒了直接對社會貢獻的成就感,這時前長官缺人手,問她:「有個很苦的缺,是幫助低收入戶脫貧的,妳願意來嗎?」她瀟灑上任了。到了社會局社會救助科,才體會到何謂苦缺,她說:「一年服務的低收入戶多達3萬戶,僅公文處理就5、6萬件!」儘管又回到晚下班的生活,卻很有意義。

不放棄 接力與民眾溝通

就職的2、3年裡,她承辦了許多有聲有色的計畫,如讓貧困子女有不同人生選擇的脫貧方案,成果斐然,至今仍引以為豪。聽說身心障礙者福利科缺人,她再度走馬上任。她選的這條官路彷彿愈走愈艱難,尤詒君坦白地說:「挑戰與承擔是真的愈來愈大。」

身障科一年有預算幾十億的業務要處理,期間「身心障礙鑑定與需求評估新制(ICF)」上路,對如何用新的標準評鑑障別得從頭學起,再制定改革規畫,壓力不可謂不重,但讓尤詒君印象深刻的,還是與身障有關的抗爭。

「民眾抗爭讓我憤怒!」她說,事件起因於政府預計在北市大同區籌設身障養護中心,遭社區居民反對,里長帶頭抗爭,不理性言詞如利刃插胸,他們說「心智及精神障礙者是社會不接受的人球,應該住到山上而非市中心」,更指「院生會傷人,使治安下降、房價大跌」。

面對衝突,尤詒君首先自省,認為是政府做得不夠多才無法讓所有人都有正確認知,所以上街頭、發傳單,邀請反對者參訪南港養護中心及老人公寓,透過夥伴接力溝通,結果反對者不僅不排斥了,還想中心落成後去當義工。她感慨地說:「果然,抗爭是源自溝通太少。」

勤斡旋 處理抗爭像打仗

處理完社區抗爭不久,她又遇上一起校園抗爭。事件起因於養護中心整修,需要借用國小閒置教室提供臨時日托服務,校長雖同意出借,風聲出去後,部分教師激烈反彈。當老師說出「院生可能會傷害他們就學的孩童」的理由時,她氣到不想相信自己的耳朵,憤恨人們的無知與自私。

可貴的是,社會局沒有知難而退,再次邀請反對教師參訪養護中心,取得對方的讓步,只是必須滿足「加聘保全維護校園安危、必須團進團出、院生出入要與學生通道做區隔及社會局每天得到場監督」等要求。2個月來沒有任何危險發生,惜別會上,連最初的反對者都送了祝福卡片。

尤詒君說,每次處理抗爭都像打仗,得密集地蒐集情報、建立多方關係,「就是因為這樣常加班。」對於反對者,在邀請參訪的過程中得不斷交流、回報,確保每次的溝通都有效;對受助方則要安撫,最先崩潰的往往是他們;有時政治角力會介入、施壓;民間團體對處理者的期望也有壓力,所以壓力是多源頭的,「但社會要進步就得有人堅持住。」

多設想 當院長後像媽媽

抗爭落幕後,尤詒君明白社會工作要走的路還很長,只是沒想到有天長官又問她:「妳可以接陽明教養院院長嗎?」她錯愕得幾度詢問:「確定是我嗎?是很理性而不感性的我嗎?是能力沒很好的我嗎?」

確定接任後,她還是怕自己不適任,不過依然盡心盡力為院生解決問題,從改變院內氛圍到社區關懷、引入學習服務計畫、參與公益活動並媒合就業,很快就能不設防地與團隊相處,大家都讚她是「為院生設想的好院長」,小孩也說:「妳以前理性得像朋友,現在像媽媽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