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北美大地 北美負鼠遇險就裝死 文/林心雅(Hsin-ya Lin) |2017.11.26 語音朗讀 1415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第一次遇到頭尾將近一公尺長的北美負鼠,作者嚇得忍不住驚聲大叫,但當見到的次數多了之後,就能識破:原來這種動物脫險的方法總共只有一招…… 圖/李文堯(Wen-yao Li)&林心雅 負鼠大小不一,身長可從35到90公分。這隻臉較尖,個兒較小,因此尾巴看起來特長。負鼠臉是白色的,鼻子和腳趾粉紅色,耳朵黑色,身體灰黑色。真的有點兒像豬,看過就不會忘記。 圖/李文堯(Wen-yao Li)&林心雅 負鼠壽命不長,野生的只有兩年,豢養的也只能活四年。我們好幾年前拍攝的這些後院嘉賓,早已不在人世了。 圖/李文堯(Wen-yao Li)&林心雅 文/林心雅(Hsin-ya Lin) 我們家後院地上,常會放些餵鳥的食物如葵瓜子花生等,也會擺一盆清水,結果在很多年前的某天晚上,竟因而引來一位不速之客。 記得當時天色全黑,我很習慣開了後院涼棚的燈,想去加些水和鳥食給隔天蒞臨的小鳥們享用,但就在我開燈的那一剎那,看到眼前這個生平從未見過的野生動物,竟像看到鬼似的大聲尖叫「啊───」驚恐得一時說不出話來。 巨鼠蒞臨的驚魂夜 因為站在咫尺之外的水盆邊的,看起來簡直就是一隻「長得跟貓一樣大的巨鼠」啊! 我並非害怕鼠類,像花栗鼠、松鼠、土撥鼠我都覺得超可愛,但老鼠那一根長長的尾巴卻會讓我全身發毛不寒而慄(源自兒時不愉快的記憶),而眼前這隻全身毛茸茸的(當時還不知如何稱呼),那根無毛尾巴卻又粗又長,還這麼大一隻,真是太、恐、怖、啦! 文堯立刻聞聲而至,看我僵在那兒驚嚇得一臉花容失色,再看後院來了何方神聖,竟覺得我這般膽小很好笑。他輕拍我的肩膀說不用怕,這是北美特有的負鼠 (英文opossum,也寫成possum),他在公司附近曾見過。 文堯還安慰我說,這種野生動物其實蠻怕人的,牠們自衛行為最大的特徵是「受到威脅會裝死」,所以老美有個俚語叫做「扮演負鼠」(playing possum),意即「學負鼠裝死或意圖欺騙」。 我沒想到野生負鼠居然會出現在我們家後院。在毫無心理準備下,第一次看到這種跟貓一樣大隻的鼠,當然是一整個被嚇壞了!幸好後門還沒開,所以負鼠並沒被我的尖叫聲驚嚇,不然我看到的將是涼棚下躺著一隻(裝死的)巨鼠,那場景豈非更恐怖了? 北美唯一有袋動物 一回生兩回熟,之後再看到負鼠半夜現身,不但不害怕,還愈看愈覺得牠們很可愛,行為也很有趣。北美負鼠英文全名 North American opossum,也稱為維吉尼亞負鼠 (Virginia opossum)。後來我才知道,原來 opossum 這奇特的字眼源自北美原住民波瓦坦語言(Powhatan language),在西元一六○七年至一六一一年間,當時英國探險軍官暨殖民地州長約翰.史密斯 (就是動畫片《Pocahontas ,風中奇緣》片中男主角)在今日維吉尼亞州建立詹姆斯鎮,也是第一個將負鼠記錄下來的白人。 在他的描述中,這種動物「有一個像豬一樣的頭……像老鼠一樣的尾巴……像貓一樣的大小」(原來四百年前的古人跟我想法一致啊)。因不知如何稱呼,他就借用波瓦坦族語稱之為opassom(原住民語之意是指白色的動物或狗般的野獸)。 別看負鼠扁鼻尖臉其貌不揚,牠們是北美洲的一種有袋動物,也是墨西哥以北唯一的有袋動物。從鼻端到臀部平均約莫六十五公分長,尾巴加個三十五公分。公負鼠體重從○.八到六公斤,母負鼠體型小一點,從○.三到三.七公斤。牠們臉是白的,身體毛皮灰黑色,尾巴長而無毛,可幫助攀抓樹枝。 其分布範圍原先僅限於洛機山脈以東,從中美洲哥斯大黎加一直到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至於美國西海岸如加州,百年前是看不到負鼠的,但在一九三○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卻被人們故意引入,可能因為當時食物匱乏的緣故。迄今負鼠已廣泛分布於美西太平洋沿岸地區,並向北擴展至加拿大西部的英屬哥倫比亞省。 很虛弱的大絕招 負鼠是夜行動物,蠻能適應人類居住環境,在城市或郊區不難見其蹤跡。牠們是雜食動物,幾乎什麼都吃,包括水果、穀物、昆蟲、蝸牛、蚯蚓、蛇、老鼠等,也吃狗貓飼料、腐壞果實或腐肉、甚至人類的垃圾,因此也被稱為「城市清道夫」。 如前所述,北美負鼠最負盛名的,就是牠們會「裝死」以欺騙敵人。科學家認為負鼠這種反應是在極度恐懼下所引起的一種不自主行為,因為牠們裝死之際,會進入一種看似昏迷的狀態:身體側躺,嘴巴和眼睛半開,舌頭外掛,並從肛門排出綠色液體以驅趕掠食者。此外心跳速率降低一半,呼吸速率減緩三分之一,然而大腦卻活動如常,一直保持清醒狀態,因此才會被人說是「蓄意欺騙」。 因為負鼠不冬眠,我們最常看到牠們光顧後院鳥食,是在冬天寒冷的日子裡。牠們雖長得像貓一樣大,相對之下壽命卻很短,據說野生負鼠最多可活上兩年,即使豢養的,也只能活四年。 四百多年前約翰.史密斯曾這麼形容負鼠:「在她的肚子下有個提袋,可讓幼子寄宿、搬運和吸吮」。可惜牠們不像澳洲袋鼠那樣用兩隻後腿站立,所以我從來沒機會看到這種有袋動物的腹部,只能繼續期待,哪天有隻母負鼠會帶著寶寶,一起大駕光臨。 前一篇文章 動物園大觀之五 北海道旭山動物園 瀕臨關園到人氣NO.1 下一篇文章 魚醫生 全年無休還免費 熱門新聞 01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2香港佛光道場 供僧道糧回向十方2025.09.1503【詩】山水的盛宴2025.09.1604綠色跑者 減碳跑步吃蔬食2025.09.1405【草木堪為友】可可樹 神賜食物化為巧克力2025.09.1406【植日光年】沙漠奇花 龍舌蘭 2025.09.1407【白色墨水】晨光花語2025.09.1408佛光山叢林學院畢典 薪火傳燈 2025.09.1309開挖土機遊大陸 填坑修路做好事2025.09.1310水豚卡比胖拉 萌翻台南2025.09.1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悲傷凝視 野生動物的無聲控訴對虐待動物揮出重拳義大利立法 尊重動物抽獎竟能換浣熊、狐獴、鷹 特寵展亂象多 作者其他文章【相遇北美大地】 北美灰松鼠【相遇.北美大地】美洲紅隼 北美最小的獵鷹【相遇.北美大地】沙漠中的吉拉啄木鳥【相遇.北美大地】多彩的美洲鴛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