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政府推動在地產業文化與觀光動線結合,開創產業新藍海,觀光工廠走過十四年光景,值得進一步檢視台灣各地觀光工廠出現哪些質變或現象。
嘉義市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賴俊杰、環球科技大學觀光與旅館餐飲系主任丁一倫認為,觀光工廠主題不同,若沒有做出商品區隔、增加互動性,勢必會被市場淘汰。
進到嘉義市「月桃故事館」,認識館區周圍的月桃及香草植物後,工作人員帶領參觀二樓廠區,認識無塵室、萃取設備及面膜包裝室,導覽介紹保養品、精華液等產品製程,訪客可試聞半成品,也可試做屬於自己香味的香水。創辦人何勇魏指出,觀光工廠最大賣點在於企業文化史、恆久累積的產業知識,提供民眾五感體驗,也能一窺製造生產流程,「觀光工廠靈魂在於故事、體驗、導覽解說」。
嘉義縣水上鄉、台1線路旁的白人牙膏,有二十九年歷史,近年以開放牙膏工廠方式搶攻觀光財。白人牙膏工廠副總經理翁朝松指出,研究資料分析,觀光工廠經營七到十年後,會因新鮮感不足導致遊客數遞減,因此廠內持續更新硬體,每二年就有新規畫案,「想要永續經營,最重要的是不斷創新,讓遊客覺得來此比逛休息站更有趣!」
嘉義縣大埔美工業區內的「老楊方城市」觀光工廠,目前也非經濟部認證的觀光工廠。老楊方塊酥行銷部經理張建洲表示,觀光工廠去年試營運、今年正式營運,已送件申請觀光工廠認證,但部分資料準備不全還未通過,會持續補件申辦。
「板陶窯交趾剪黏工藝園區」曾獲經濟部認證,去年到期後未再提複評。板陶窯經理何明錡坦言,雖然官方認證能有路牌行銷等資源,但效果有限、互惠性不大,加上經營已漸軌道,就沒再配合官方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