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宇政台北報導】「聽我把春水叫寒,看我把綠葉摧黃,誰道秋下一心愁,煙波林野意幽幽…」,民歌時期膾炙人口的「秋蟬」,以蟬意擬心境,也許正因牠那短暫的生命,讓人們心中的一抹哀淒,因此而能有所寄情。
國中國文老師鄭博仁說,根據蟬出現的時間,我們又將它分為春蟬、夏蟬及寒蟬。春蟬出土最早、夏蟬中一種叫蟪蛄的,壽命不過數天或數周。
《莊子‧外篇‧秋水第十七》有一段「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這裡的夏蟲一般以為就是指夏蟬,所以有「夏蟲語冰」或「夏蟬語冰」的成語。
最遲出現的是寒蟬,要過寒露才「鳴」,而且它的聲音很哀婉淒慘,不如夏蟬嘹亮,所以古代文人有「寒蟬淒切」之句以及「噤若寒蟬」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