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楊朝祥佛光大學校長
多益測驗是針對非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所設計的檢定測驗,主要考聽力跟閱讀能力。最近,「二○一七年多益測驗全球考生資料統計報告」公布,多益成績滿分是九百九十分,而台灣學生平均僅有五百三十四分,在四十九個國家中排第四十名,雖優於日本和香港,卻低於南韓的六百七十九分和大陸的五百八十六分,是落在倒數五分之一的後段班。凸顯台灣英語教育雖然努力多年,但在國際評比上,卻遠遠落後些許國家,消息傳來,引起政府與教育主管機關的重視。
如果再詳細分析我國學生多益成績的分布狀況,讓人驚訝的是大學生的英文程度竟然不如高中生,高中生的多益平均成績五百六十二分,大學生卻僅五百零五分。但就大學生再進一步分析,普通大學學生平均是五百六十五分,與高中生不相上下;但技職校院考生平均成績卻僅四百一十三分,不僅低於普通大學的學生,甚至於比高中生還差低出許多,實在令人難以相信。
由多益成績的分布分析,不然發現台灣英語教育的瓶頸:高中階段是英文程度的最高峰;而到了大學,普通大學與技職校院有兩極化的趨勢。高中階段是升大學的準備階段,英文是升學的重要學科,學生會花費相當多的時間與精力學習,英語成績自然較佳。進入大學之後,大一尚有必修英文,英語能力尚能維持,之後,除非英語相關的系所,英文已不再是重要學科,學生的英文能力自然逐漸減弱。至於技職院校,學生大多來自高職,高職的英文學習時數本就較高中為少,再加上技職教育著重技職專業訓練,常忽略了國、英、數的基本學科學習,成績當然不如普通大學學生。
提升國人的英語能力是台灣邁向世界的當務之急,許多立委建議應將英語列為官方語言,行政院長也要求教育部研究、規畫後提出計畫。根據統計,全球至少有七十三個國家或地區將英語列為國家主要或次要語言,使用人口二十一點三五億;就是政府努力推動的「新南向」的東協,二○一五年已將英語列「共通語言」,有些國家,例如星、馬、香港、印尼、汶萊等,早就將英語列官方語言。如台灣若能以英語與國際溝通,「走向世界」或「新南向」自然水到渠成,如若英語能力普遍不足,恐成台灣邁向世界的絆腳石。
政府若有心推動國際化,提昇國人英語能力當然重要,但將英語定為第二官方語則有待商榷。姑且不論英語成為第二官方語言之後,國人適應的程度以及環境的改造、政府的文件、文書都需要以雙語呈現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政府的語言政策也有待進一步釐清,學生學習的語言內容也必須再重新思考。
就以學生學習的語言而言,國文是必修課程,英語自小學開始也列入必修課程,外尚有鄉土語言為必選,而文化部現也正在推動「國家語言」政策,再則,為了南向,連語言學習也南向,越南、印尼、泰國等新住民七國語言已納入十二年國教國小必選、國中選修。此外,為因應資訊世代的來臨,程式語言是全球七十億人的共通語言,自中小學到大學,教育部也有學程式語言(coding)的要求。有這麼多的語言要學,學生除了樣樣學、樣樣通,樣樣鬆,不然又如何呢?
立委問政,可以天馬行空,不著邊際,但政府施政,則應深思熟慮,不可隨波逐流。多益主要考聽力跟閱讀能力,國人因沒有英語使用的環境與需求,再加上聽、說是國人英語學習的罩門,成績不佳,固然需要檢討,但只是虛應事故的考慮將英語成為第二官方語言於事無補,要有明確的語言政策,有效改善的方針,讓語言回歸語言專業,不宜將語言當政治話題炒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