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彝族孩子都有彝漢兩個名字。圖/趙莒玲
文/趙莒玲
深夜十點,校園響起小喇叭吹奏的「熄燈號」。我和女生宿舍管理員童阿姨巡房後,返回寢室閒聊,無意中扯出彝姓和漢姓的話題。
「好奇怪喔!米日母莫和米紅英為何長得不太像?」童阿姨順口說起,我也犯嘀咕的附和:「我覺得很奇怪,她們既然是姐妹,怎麼一個姓米日,一個姓米?
童阿姨搖頭說:「不曉得耶!」無解,就此打住。
每個彝姓都有對應漢姓
有天,我走在校園瞧見米日母莫,腦海閃出心中的疑惑,趕緊喊住她:「請問妳姓米日,還是姓米?」她一臉迷茫的回答:「姓米。」我追問:「為何妳的名字像彝名,而米紅英像漢名?」她抿著嘴笑著說:「這是因為我們的名字是由不同人取的關係,不過我們各自都有彝族『吉伍』姓的名字啦。」
當我聽得目瞪口呆,正巧路過的李海瓊,忍不住打岔說:「彝族的每個姓氏都有漢姓。像『木帕』的漢姓是『李』,我的彝族姓名就叫木帕伍呷莫。」這時,我才聽懂。
這段曲折,激起我追本溯源的興致。我三不五時趁著和孩子們話家常時,請教每個彝姓對應的漢姓,計畫日後將其製成有脈絡可尋的血緣網。
天真單純的孩子們,總是七嘴八舌的舉手搶答:「我知道,我知道!」「吉克家姓陳」、「的日家姓羅」、「阿布家姓毛」、「瓦渣家姓陳」……
有一次,我隨口丟出:「是不是每個彝姓都有專屬的漢姓?」這個問題時,立馬引起一陣騷動,此起彼落的傳來:「不!不對!曲木、阿色、海來家的漢姓都姓『王』。」「阿畢和吉木家的都姓『金』」、「衣來、阿里家都姓『楊』」、「吉爾、阿爾家都姓『蔣』」、「沙馬、阿歐家都姓『馬』」……
我正聽得暈頭轉向,個頭精瘦、手腳靈活的古赤爾且,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瞬間衝到我的跟前,掰開手指數著:「還有,還有,那就是阿說家,有沈、辛和孫三個漢姓喔。」
彝姓改漢姓,真的有那麼複雜?為驗證孩子提供訊息的真實性,我決定挪出時間,逐一查閱全校各年級的報名冊。在對照學生和父母親的資料時,我意外的發現箇中混亂的程度,遠超乎我的想像。
一堆荒唐事,令人震駭
學生名冊中,頻頻出現各種令人震駭的怪現象:例如父親是彝姓,兒子為漢姓;或者父親是漢姓,兒子為彝姓;又如有一對同班兄弟,哥哥是漢姓,弟弟是彝姓,若不翻看他們的家庭背景資料,怎麼也無法得知他們是父子或親兄弟;還有家長為孩子取姓名時,索性把彝姓和漢姓合而為一變為「複姓」,大營盤就有對彝姓為「阿足」、漢姓為「張」的姐妹,她們的名字分別為阿足張英、阿足張西。
還有件匪夷所思的事,是有一對姓沙馬的堂兄弟,不知是一時迷糊、還是心有靈犀,竟不約而同的為兩人同年出生的兒子,取姓名為小兵、小羅,讓這對堂兄弟連「沙馬」的姓氏都省了。
「上戶口」時,因彝語發音造成姓氏的筆誤,更是荒唐。例如:父姓基披,子姓吉皮;父姓羅紅,子姓洛洪;父姓海乃,子姓海來。其中,最離奇的真實案例是,有一家父女三人,父親姓潘、大女兒姓薑、二女兒姓魯。
爬梳彝漢姓氏好一段時間,愈理還亂。我無計可施,只得反過來請教孩子們如何「認祖歸宗」?回音只有簡單三個字──背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