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調查,國內九成嬰幼兒仍仰賴祖父母等親友照顧,未送托育機構。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衛福部調查,國內九成嬰幼兒仍仰賴祖父母等親友照顧,未送托育機構,使托育資源「供過於求」。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分析因素是送托太貴、家庭收入不足或不信任托育機構造成,擬以「實物給付」方式補助機構,讓機構收費下降,同時掌控機構品質,新方案將於近期送交行政院審查。
台灣因少子化國安危機,讓零到二歲嬰幼兒的托育問題再度受到重視。衛福部社家署去年委託中正大學社福系副教授王舒芸研究托育管理制度的實施成效,問卷調查台北、新北、台中、宜蘭與雲林五縣市的六百多名家長。
統計顯示,有二成到三成家長有送托需求,但目前社區公托家園、公私協力托嬰中心、私人機構、居家保母等資源使用率卻不到一成,顯示不少人想送托,卻還是自己帶。
研究詢問為何不送托?除了因親友願意照顧孩子之外,六成人認為送托太貴,四成人表示家庭收入不夠,逾三成的人不信任保母或托嬰中心。
社家署長簡慧娟坦言,該署統計至今年六月底,托育資源的服務供給率約二成,但只收托三萬九千名嬰幼兒,收托率不到一成,因家長送托意願與機構收費及托育品質相關。
陳時中說,該部正研擬以「實物給付」方式補助托育機構,而非補助家長,盼讓機構收費下降,減輕家長經濟負擔,可同時管控費用及托育品質。簡慧娟表示,補助機構的費用還在精算中,經費也還在爭取。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王兆慶則表示,先進國家女性勞動參與率跟生育率都為雙高,但台灣卻是雙低,希望政府可以看到這個現象。他也指出,透過公共托育政策,才能將兩者提高;政府絕對不能認為提供補助就能解決相關問題。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呼籲,政府應善用非營利幼兒園的邏輯,並擴大至到零到六歲所有年齡層的幼兒,讓公共托育發揮「正向投資兒童的社會政策」與「產業龍頭」的社會與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