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 寺庵皆善烹素麵

文/朱振藩 |2017.10.09
1444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為《隨園食單》作補證的夏曾傳先生,出身錢塘(今杭州)世家,書香門第,其父夏鳳翔雖未做高官,但為清代名流。夏氏自幼家計豐厚,於飲食十分講究,家廚必請烹調高手。他本人非常留心各式飲食的特色及手藝,凡與朋友宴飲,有風味獨特精美之餚饌,必派人前往學習,故頗曉飲食之精微。當他為袁枚的「素麵」作補證時,有感而發,寫了一段精闢的文字,內容甚有借鑒價值,且在此抄錄如下:

「外祖吳上書嘗語先大夫(夏鳳翔)曰:『下麵何必定要雞、鴨、火腿,我常吃白菜下麵,亦頗有味。』比(等到)公南歸後,節省庖廚之費,當時庖人稍稍引去,而麵亦不堪下咽矣!觀此可知素麵之法不肯傳人,其情已可概見。因思吾鄉某公奉佛,惟謹長齋數十年,家故豐於財,其食品恆以六簋(音鬼,指圓的容器)為率,庖人開賬過於葷菜,而家人輩以菜為葷菜所不及,但不知其法肯傳人否?」

素菜居然比葷菜還要貴,其精潔味美,自不在話下。只要看看《隨園食單》記載的「素麵」,就可知道一碗好吃的素麵,真的還大費周章,山寨版所製作出來的,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文云:「先一日將蘑菇蓬(菇傘,一稱菇頭)熬汁澄清,次日將筍熬汁,加麵滾上。此法揚州定慧庵僧人製之極精,不肯傳人,然其大概亦可仿求。其湯純黑色,或云暗用蝦汁。蘑菇原汁只宜澄去泥沙,不重換水,一換水,則原味薄。」

此做法純取其原汁下麵,和同時代的另一飲食鉅著《調鼎集》所載者不同,大概為把青菜並澆頭先行製好,同汁另貯一鍋,麵熟入碗,加上素汁。不過,此一種做法,倒是和目前通行之法相近,其中最著名的素麵,應是出自廣西的「尼姑麵」,通行嶺南地區,赫赫有名至今。

此一素麵約在百餘年前,位於廣西桂林月牙山隱真岩的尼姑庵首創。起先名叫素麵、齋麵,後改稱「尼姑麵」。

「尼姑麵」在製作時,分成擀麵和烹製二種。首先是擀麵,用上等精白麵粉,加適量清水和少許細鹽和勻,揉成麵糰,多次反覆擀壓,接著切成麵條。其次是烹製,麵條放入沸水鍋中稍煮,撈出,用野香菇蒂、黃豆芽、草菇、冬筍、羅漢果等熬成的鮮湯中再煮,至麵條軟柔,盛入碗中,覆以事先製好的素火腿、花生米、麵筋和草菇即成。

此一素麵以筋力好、軟而柔綿及風味獨特著稱,我早年曾在香港的素菜館裡品嘗過,現擀現製,餘味不盡,比起那葷麵來,似更深得我心。

總而言之,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區區一款素麵,有用蘑菇傘及竹筍分別熬汁,純取其汁下麵;亦有用野生香菇蒂、黃豆芽、草菇、冬筍、羅漢果等料一起熬汁,並兩段式煮麵,然後覆上澆頭。兩者皆出自方外,僧家以簡馭繁,樸實無華,專注在湯與麵的合奏;尼庵五彩繽紛,融鑄成一,達成各料與麵的共鳴。嚴格來說,各取所需,不分高下皆臻絕勝。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