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央健保署最新統計,國內醫療所的藥品回收量一年約六十九公噸,但全台被丟棄藥品總計估有一百九十三公噸、約五億顆,排列起來可環島八圈;健保署表示,不排除調漲藥品部分負擔,也考慮取消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免藥品部分負擔優惠,盼遏止浪費。不過,調漲藥品部分負擔,對於中低收入的慢性病患影響至鉅,需要檢討的是全民用藥教育與診療管控。
藥費支出占健保給付比重只高不低,如果民眾卻因過度領藥而輕易當垃圾處理,除了凸顯病患沒有把醫生的話聽進去,健保的給藥量的標準需要調整,醫師在考慮患者的相關疾病與用藥習慣後,開立最精簡的藥物,一者可杜絕浪費,再者避免用藥浮濫傷及肝腎。
回到分級醫療的「小病小診所,大病大醫院」落實,透過地區診所與鄉親建立良好醫病關係後,醫師對病患身體狀況與服藥情形瞭若指掌,盲目的給藥、服藥問題自然就遞減了!至於幼兒與老年人的看診問題,大醫院分別設立「兒童門診」、「銀髮族門診」,只要一次門診,就可一次決定用藥的內容與劑量,即便是慢性病患的複診也適用。唯有門診嚴格把關,浮濫的給藥、領藥都將可以避免。
專家一再呼籲加強民眾用藥教育,但是我們從小在學校健康教育這一環似乎努力不夠,除了叮嚀生病的學生要按時服藥,也要提醒學生妥善處理剩下的藥物。加上地方政府整合社區診所與藥局,建立提供藥物使用諮詢與有效回收管道,便可避免盲目囤藥與用藥浪費。
林耘(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