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就任閣揆後首次施政報告,直言自己主張台灣獨立,認為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名字是中華民國,沒有宣布台灣獨立必要性。儘管隨後賴揆的說法轉為溫和,提出遵循蔡總統維持現狀主張。
賴清德就任閣揆後首次施政報告,直言自己主張台灣獨立,認為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名字是中華民國,沒有宣布台灣獨立必要性。儘管隨後賴揆的說法轉為溫和,提出遵循蔡總統維持現狀主張。但批評力道絡繹不絕,認為他逾越憲政慣例、破壞蔡總統所創造兩岸模糊空間、深化大陸當局明獨與暗獨已結合的誤解,從而窄化兩岸新論述發展空間、更加確認維持現狀的本意是台灣獨立的固化。尤其在中共十九大以前拋出台獨主張,更將強化大陸對台政策的壓制性。
首先,賴的兩岸政策論述體系尚未成熟,立論基礎薄弱,系統性不足,無論是戰略、戰術層次都缺乏整體性思惟與規畫。他擔任台南市長所提支持「台灣獨立」與「親中愛台論」,政策目標與策略方案欠缺邏輯連貫性與可執行性。現以行政院長身分提出個人主張台獨,易被解讀是在「兩國論」、「一邊一國論」基礎上發展兩岸關係,愛台被解讀成愛台獨,其實很難親中。
其次,突顯蔡賴體制兩岸政策路線的分歧。賴揆以行政院長身分發表個人台獨政治主張,被視為違反職務授權、憲政慣例、逾越總統權限,過於草率、任性。這印證賴揆的台獨主張,比蔡總統更加明顯強烈與清晰,儘管賴揆最後低調放軟回歸到「維持現狀」說法。賴揆兩岸政策並非中間溫和路線,更彰顯出維持現狀說其實是更為溫和。
再者,惡化原本脆弱穩定的兩岸關係。對大陸當局而言,反對任何形式台獨及堅持一中原則、「九二共識」成為對台政策的堅定原則。蔡總統主張維持兩岸現狀,依據憲法及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兩岸關係仍然從冷和平走向新對抗,更遑論賴揆提出鮮明的台灣獨立訴求,同時要擴大兩岸各項交流策略,這更流於一廂情願。
最後,儘管最後「維持現狀說」超越「台灣獨立說」,回歸兩岸政策的基軸,但已加深大陸當局疑慮,需要更多善意疊加。賴揆主張台灣獨立,提出「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也提出台灣的國號是中華民國,最後亦回歸維持兩岸現狀主張。但外界質疑蔡總統推動修憲動機,有可能遂行法理台獨,蔡政府應主動釋疑此次修憲並不會涉及兩岸關係性質及國家定位改變。
蔡總統曾提出,因應「中國的變化」必須提出更務實的兩岸新論述及建立兩岸互動新模式。這確實有其必要性,新論述應超越與涵蓋整合一九九一年《公投台獨黨綱》聲明建立台灣共和國,一九九九年《台灣前途決議文》承認中華民國,二○○七年《正常國家決議文》邁向正常國家。若能妥善處理黨綱與決議文衝突的國家目標選擇,或可化解兩岸政治僵局。
柳金財(新北市/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