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趙怡 永慶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初秋的北京金風送爽,景色怡人,應友人之邀做了一趟古都行,也順道跨進北京大學校園中溜達一番。闊別十餘年重遊斯地,感覺上景觀依舊,人事物變化不大。緩緩漫步在校園裡,耳邊依稀響起百年前愛國學生抗議遊行的喧嘩聲,觸目所及的,仍是一群群孜孜不倦於傳承道統的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直面東方大國的快速崛起,蒼樸優雅的北大似乎刻意展現出一副冷然以對的態度,以靜觀其「變」。
一九四九年,兩岸因內戰一分為二,當時有相當一部分北大人跟隨國民政府來到台灣,繼續從事教育工作,其中的佼佼者多半被羅致進入台灣大學任教,像前北大校長傅斯年,成為政府遷台後首任台大校長,一年多的任期中,他把蔡元培在北大所樹立的自由學風徹底植入台大的校園;近代哲學思想巨擘胡適,也先後在北大與台大執教;歷史上任期最久的台大校長錢思亮,來台之前曾在北大擔任教務長;餘如台大歷史系的羅家倫、姚從吾,中文系的陳平原、毛子水、還有國學大師臺靜農等等都是北大出身的大師級教授。早期的台大校園群賢雲集,造就人才無數,至今在各行各業中,頭角崢嶸,占盡優勢。台灣自從總統直選以來,得以高票勝出、登居大位的政治領袖如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無一不是台大畢業生,台大人的驕傲可謂其來有自!
過去數十年以來,北大與台大分執兩岸高校牛耳地位,是眾所公認之事,惟近年來,兩校學術發展的成就卻背道而馳,且差距快速拉大。
從最新的世界大學評鑑排行榜來看,北大已穩居二十名上下,而台大卻如滑樓梯般跌至兩百名左右,甚至被香港、新加坡的名校遠拋於後。原因之一,在於大陸的國力、人力、財力都大幅趕過台灣,權力集於一身的中共中央一旦決定要推動教育改革,打造「超英趕美」的國際前沿大學,便能傾舉國之力以完成使命。二○一六年中國的清大、浙大、北大及上海交大,每年所獲政府經費補助均超過一百億人民幣(約新台幣四百五十億元),其中清華大學居冠,達一百八十二億人民幣(約新台幣八百二十億元),而學生人數、學校規模相仿的台大,在台灣能夠算是得天獨厚,備受優遇,也僅由政府補助一百六十億台幣,與北京的清大相差五倍有餘。
其次,大陸從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後實施留學政策,目前正是人才豐收季節。四十年來,卓然有成的海歸學者紛紛回鄉服務,獻身百年樹人的事業,累積出可觀的成果;反觀台灣的留學人數逐年下降,再加上社會紛亂和經濟停滯造成高端人才大量外流,導致兩岸名校之間從平分秋色的局面,演變為優劣立判的態勢。
前幾天,大陸電視歌唱團體在台大校園進行交流,突然爆發學生抗議、統獨互毆的流血衝突事件,引起各界議論。遙想傅斯年校長訂定「敦品、勵學、愛國、愛人」為台大校訓之時,對師生們的剴切期許,再放眼時下政治汙染校園、學生鼓動民粹、師道尊嚴蕩然的亂象,怎不令人慨歎!而台大人想要重振往日榮光,更顯得機會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