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獎 獎落瑞士美英3學者

 |2017.10.05
1334觀看次
字級
二○一七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昨天傍晚揭曉,得獎的是來自瑞士的杜波克特(Jacques Dubochet)目前任職洛桑大學、生於德國的法蘭克(Joachim Frank)目前任職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與蘇格蘭出生的韓德森(Richard Henderson)任職於英國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二○一七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杜波克特(左起)、法蘭克和韓德森,得獎成就是研發低溫電子顯微鏡,大幅改善生物分子成像。圖/路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二○一七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昨天傍晚揭曉,得獎的是來自瑞士的杜波克特(Jacques Dubochet)目前任職洛桑大學、生於德國的法蘭克(Joachim Frank)目前任職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與蘇格蘭出生的韓德森(Richard Henderson)任職於英國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他們因為研究低溫電子顯微鏡獲獎,該儀器可對溶液中的生物分子進行高解析度的結構測定,並能以3D方式描繪原子大小生物。

先前在研究茲卡病毒過程中,研究員有賴低溫電子顯微鏡描繪出原子大小的病毒立體模樣,協助開發治療藥物。

諾貝爾基金會日前宣布,由於財務狀況改善,二○一七年諾貝爾獎的每個獎項,獎金從原本的八百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三千零八十八萬),增至九百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三千三百四十六萬元)。所以他們三人將共同獲得高達九百萬瑞典克朗獎金。

三人研發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提升並簡化生物分子的圖像。生物分子在急凍後可利用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觀察。將生物分子冷凍及攝下,不僅能讓人們了解生物分子中的結構,並能組合成影片,了解生物分子的運動過程,能應用於了解茲卡病毒等。

其中韓德森在一九九○年證實,低溫電子可以顯示生物分子的原子結構;法蘭克則將技術研發至應用層面。有關技術早已得到科學界的讚許,韓德森去年獲全球歷史最悠久的英國皇家學會科普利獎章(Copley Medal)。

瑞典皇家科學院說:「研究人員如今可凍結移動中的生物分子,藉此觀察前所未見的相關過程。這對生物的化學組成基本認識和藥學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大會與得獎者通電話,其中法蘭克被問到有關技術的用途,他表示實際用途廣泛,但需要時間去基本研究對醫藥的影響。因為有很多創新技術及發展,他原以為自己贏得諾貝爾獎的機會非常微小,開心得不知說什麼才好。他又說:「一個特別的發現及一個技術突破之間,我經常認為技術突破的影響可能較大。」

從一九○一年到二○一六年間,諾貝爾化學獎共頒發了一百零八次,僅有四名女性得主,一百零八次中有六十三次為「單獨獲獎」;最年輕得主是一九三五年、當年三十五歲的周利歐(Frederic Joliot)、最年長得主則是二○○二年、當年八十五歲的費恩(John B. Fenn),目前只有桑格(Frederick Sanger)得過兩次化學獎,他分別在一九五八年和一九八○年得獎。

諾貝爾化學獎去年由法國籍學者索法吉(Jean-Pierre Sauvage)、英國籍學者史多達爾(Sir J. Fraser Stoddart)、荷蘭籍學者法林加(Bernard L. Feringa)三人共同獲獎,表彰他們對「設計合成分子機械的貢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