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趙怡 永慶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新聞學大師鄭貞銘博士月前於台北病逝,享壽八十二歲。鄭氏畢生奉獻教育,桃李揚芬,育才無數,連日來全球各地的門生故舊主動舉辦追思活動,並發起成立公益組織以承續其未完成之志業。
鄭教授出身政大新研所,早年受知於教育界前輩張其昀、謝然之,未及而立之年即任教於中國文化學院新聞系,且實際負責系務。此後繫身新聞教育逾半世紀之久,晚年足跡遍及兩岸四地,曾擔任大陸十餘所名校講座教授,獲頒香港傳播聯合會「兩岸交流特殊貢獻獎」,成為萬千華夏學子心目中「永遠的鄭老師」。繁忙的教書生涯間有餘暇,鄭貞銘亦曾於新聞機構兼任採編、主筆、總編輯等職務,其前半生的事業,涵蓋學術與業務,兼收理論與實作互濟之效。
近十年來,鄭教授在兩岸巡迴舉辦「大師講座」近百場,聽眾數萬人。其後,又以五年時間建構《百年大師系列》,為近代中國社會中成就非凡的風雲人物立書作傳,把幾已湮沒於人們記憶深處的夙昔典型,再度鮮活地映現在新世代青年學子的眼前。這部叢書內容廣博,工程浩大,全數出版後將對近代學術文化史的傳承帶來巨大影響。他曾剖析自己創作《百年大師》的初衷,「主要是想做一個點燈的人,為年輕人指引未來的路。」
我從未正式受教於貞銘先生,但有幸與他結緣而成為忘年之交,對於他為人謙沖自牧,處事熱忱盡責和照顧、培育學生的愛心與摯誠而深感崇敬,致數十年來,不論身在國內國外,都曾追隨左右,時相往還,也因此終身受益。去年十一月底,蒙鄭老師召往小聚,席間,他針對百年叢書計畫侃侃而談,顯得神采飛揚,興致高昂,惟餐敘過程中仍偶現疲態,且不時從口袋裡取出呼吸器使用,在座諸人受到老師的情緒感染而互動熱烈,但隱隱中也察覺到他的健康惡化已導致體力不支,之所以加快腳步緊盯出書事宜,想必也與此有關。
鄭教授孑然一身,並無家小,窮畢生心血專注於新聞與文化教育,門下數千餘人,多從事華文傳播事業,其中不乏德望兼備的碩彥人士。學生們對昔日恩師深重的感念與依戀之情,深植心底且溢於言行,連日來,大家奔相走告、迅速集結、出錢出力,定期開會辦理治喪事宜,以及一場名為「吾愛吾師 百年追夢」的盛大追思活動,並發起籌組大師講座與文教基金會,決心要把恩師終身奉獻教育工作的功業傳諸後世。會議中,所有撥冗參與其事者,針對每項事務,無論大小鉅細,均不憚其煩,一一反覆討論、精密分工、切實執行。從這群鄭貞銘教授的高徒身上,我第一次體會到「師恩浩蕩」的真實意義。鄭先生在《無愛不成師》一書中寫道:「傳承,是中國知識分子共同的價值,我曾領受到恩師的教誨,也要讓他的理想與信念永不熄滅。傳承,就像燃燒的火焰,愈燒愈旺、愈熾、愈烈。」
此刻,這位當代傑出教育家的生命已在烈焰燃燒下化為雲煙,但火盡而薪傳,綿延不絕的將是「鄭貞銘精神」,繼續為後來者照亮人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