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趙怡 永慶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6月1日午後,台北的天空陰晴不定,溼熱的空氣裡突然下起傾盆大雨,卻攔不住由全台各地湧進凱達格蘭大道的2、30萬民眾。爆滿的府前廣場溢出大批人潮,把附近幾條幹道擠得水洩不通,從空拍角度看去,景福門像是被四面八方的彤雲團團包住,組合成一幅「圍城」的畫面,煞是壯觀。
這麼多人甘願犧牲假期,自動自發而來,都是為了支持韓國瑜參選2020年總統大選。他們有的披戴雨衣、有的撐著雨傘,或擠身在人群中、或靜坐在紅色小凳上,兩眼緊盯著舞台上的講者,忽而手舞足蹈,忽而張口高呼、忽而揮舞旗幟,儘管情緒時有起伏,每個人的面龐上都流露出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與期待。
凱道上萬旗飛舞,勾起我連串的回憶。我自幼在眷村長大,是標準的「外省第二代」,滿腦子民族大義和忠黨愛國思想;青年時期,雖未能涉足「匪區」,但仍以炎黃子孫自居,對於史地課本上的長江大河、秦皇漢武和3千年燦爛的華夏文明,有著不可磨滅的認同感;國外留學與工作期間,故國之思有增無減,即使置身於高度民主法治的生活環境和豐腴的物質文明之中,始終以一名「從台灣來的中國人」為榮。因此,不論是日本人強奪釣魚台或歐美盟國背信忘義,與中華民國斷交,都讓我們氣憤填膺地走上街頭,早已習慣用唱國歌、揮國旗的方式來宣示咱的決心和立場。
廣場上連連爆出「拉下民進黨」的呼聲,也令我深有同感。近年來台獨勢力不斷分化台灣、裂解兩岸,已成社會動盪、族群對立、民生衰頹的主因。回想過去半個多世紀,台灣的處境從艱危到偏安,從困乏到富足,從太平洋邊的蕞爾小島到自由繁榮的現代國家,我們戰後這一代既是見證人也是獲益者,所以時時心存感恩,至盼台灣能在安定中發展得更興旺、更進步,絕不樂見任何人假「轉型」之名倒行逆施,將前人辛勤耕作的成果毀壞殆盡。
我在人群裡鑽進鑽出,看不到任何激烈的言行和肢體衝撞,反而處處透露著平和、禮讓、守分、溫馨分享和相互扶持的景象,說是抗議示威,倒似一場秩序井然的公民集會。我根據實地觀察,大致把現場群眾歸納出幾個共同點:1.都是安分守己、崇法務實的公民;2.都是受過完好教育的中產階級;3.都願認同中華民國和傳統歷史文化;4.都願享受安和樂利和有尊嚴的生活。
這批社會中堅分子之所以攜手走上街頭,不過是想推舉一位堪當改革大任的鬥士型人物來撥亂反正,重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當一個社會中富者恆富,貧者愈貧,或是好人難出頭,惡人霸高位,就是不公平,而不平則必鳴;當一個國家裡掌權者弄權,執法者枉法,治國者誤國,就是不正義,眾人自將鳴鼓而攻之。
凱道上的群眾可視為廣大百姓的縮影,或許在他們心中,人民未必要發大財,但至少能無虞匱乏;總統未必要出身庶民,但至少能體恤基層線上的勞苦;廟堂中人未必要謙卑再謙卑,但絕不可傲慢自高,一意孤行。平心而論,凱道上的人們實在要的不多,若非今日執政者以敗行亂政,置台灣安全福祉於不顧,善良百姓們又何必競相走上街頭去受日曬雨淋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