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文集】平庸的邪惡 圖與文/林一平 |2017.10.03 語音朗讀 289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一:「恐怖剖析圖」文獻中心 圖/林一平 圖二:作者與艾希曼 圖/林一平 圖三:作者繪海涅 圖/林一平 圖四:作者繪漢娜鄂爾 圖/林一平 文/林一平 2017年6月底我來到柏林,參觀了「恐怖剖析圖」文獻中心 (Topographie des Terrors;圖一)。該地於1933至1945年期間曾經是納粹祕密警察(Gestapo)及黨衛軍(SS)的總部。文獻中心展示納粹在二戰期間的罪行。我在此看到納粹軍官艾希曼(Otto Adolf Eichmann)年輕英俊的相片(圖二),以及文獻中心敘述他屠殺猶太人的罪狀。 1930年代的納粹討厭猶太人,卻不知如何處理,最初焚燒猶太人的書洩恨,最後演進到「最終解決方案」(Final Solution),亦即集中營大屠殺。海涅 (Heinrich Heine;1797-1856;圖三)在1821年的書《Almansor: A Tragedy》預言了這個過程:「一開始會燒書的人,最後會殺人 (Where they have burned books, they will end in burning human beings)。」 許多德國軍官接受高等教育,尤其是艾希曼,怎麼會有如此殘暴野蠻的行為?《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這一本書裡敘述故事如下:艾希曼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將上百萬猶太人送上死亡集中營。戰後他逃到阿根廷。1960 年,以色列特工綁架他,送回耶路撒冷審判。艾希曼說他無罪:「我從來沒殺過猶太人……我從來沒有殺死過任何人,我從來沒有下令殺人。」 他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守法的人,他的一切行為都只是在履行希特勒「最終解決方案」的職務,他扮演的角色是偶然的,因為任何人在他的位置上都會做相同的事;以此推論,如果他有罪,幾乎每一個德國人都會有罪。他的辯解當然不會被接受,仍然被制裁,只能說:「孽造於人,罪還自受。」 1961年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1906-1975;圖四)來到耶路撒冷,採訪艾希曼的審判過程,在《紐約客》上發表文章,說出了名言——「平庸的邪惡(Banality of Evil) 」。她說:「艾希曼格外勤奮努力,因為他想晉升,而我們無法認為這種勤奮是犯罪……他並不愚蠢,只是缺乏思考能力 (Thoughtless)。這絕不等同於愚蠢,卻令他成為那個時代最大罪犯之一。」 大規模犯下的罪行,其根源無法追溯到作惡者身上任何敗德、病理現象或意識型態信念的特殊性。作惡者唯一的人格特質可能是一種超乎尋常的淺薄,是一種奇怪的、又相當真實的「思考無能」。她說:「這種脫離現實與缺乏思想能力,遠比潛伏在人心中所有罪惡的本能加總起來更可怕,這才是我們在耶路撒冷應該學到的教訓。」 前一篇文章 【20世紀台灣文學故事1986】不再乾淨明亮的地方 下一篇文章 【詩】 截句 熱門新聞 01新加坡佛光山 響應種族和諧日2025.07.3002佛光青少年交響樂團 回山尋根演奏2025.07.3003佛教團體互信合作 跨宗派供僧 洛杉磯佛光人供養正信僧寶2025.07.3104臘腸狗吃飯 堅持帶好友共享2025.07.3005西澳中華學校 議員參訪肯定辦學2025.08.0106菲律賓慈恩寺 祈觀音護佑佛光寶寶2025.07.3107味覺圖有謬誤2025.07.3108藝術翻轉醫院 療癒心視野2025.07.3009里約佛光人親子慢跑 共享美好時光2025.07.3110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談禪 6-22025.07.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記憶長廊】荷蘭豆炒洋菇【遇見荷】如荷【時食有味】酸甜人生果【十步芳草】我在,春天在【台語詩】女中路 茄苳老樹【獻給動物朋友的詩】荔枝乾的產地 也是蟲蟲大觀園 作者其他文章【閃文集】特拉凱城堡【閃文集】魚骨圖【閃文集】杉原千畝【閃文集】美的衡量【閃文集】太陽城卡爾斯魯厄【閃文集】勸學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