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政府五至十月,在平地原住民居住的都會區舉辦二十三場豐年祭及歲時祭,族人憂心變調成為商業活動,感嘆政府有錢辦活動,卻沒錢幫山地族人修路修房子,改善基礎建設。
有原住民指出,都會豐年祭像是派對,較多聯誼性質,少見文化精隨,原鄉祭儀活動,則有階級之分,角色紀律嚴明,氣氛嚴肅。
個人認為,不管舉辦次數或地點,只要能夠宣揚及傳承原住民族文化,讓更多民眾參與了解,應無可厚非。活動可以多元化,但應該尊重原住民習俗及意見,不能假藉名目舉辦。
祭典之外,除了提供原鄉農產品、飾品販售,適度開放與原住民有關的產業參加,吸引更多人潮,如不過度商業化,符合市場機制,應無不可。
建議成立原住民豐年祭或相關活動的網路平台,載明各項活動的主辦單位、主題、意義及協辦業者,供民眾自由選擇,應可消除疑慮。
紀湘湘(台北市/文書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