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近年推行「光電埤塘」,全台第一口光電埤塘位於桃園市新屋區北湖國小旁,迄今設置已四個多月,發電量達二十九萬度,符合預期效益。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台南市安南區九份子原為較低屋濕地,重畫後土地墊高,僅留一水道,蓄水功能大降。圖/鄭惠仁
【本報綜合報導】埤塘是台灣重要的生態及人文地景,卻逐漸在消失中。台南現有近五千口埤塘,近六年來單是鄰近原台南市區域的上千口埤塘,就少了至少一成以上。真理大學環境教育暨生態保育研究推廣中心老師莊孟憲與團隊走進社區,倡議守護埤塘,「就像物種消失一樣,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
早期沒水庫,先人築堤蓄水成埤塘,也成為聚落命脈根源,除了灌溉、蓄洪外,也成為地下水井重要水源,但隨著時代變遷被忽略了,因而走向被填平、被高樓取而代之的命運。
有「千塘之鄉」美名的桃園,原有超過萬口的埤塘,自開闢桃園大圳後,埤塘不敷使用,陸續遭到填平。桃園市都發局統計,現僅剩二千八百五十一口埤塘,千塘美景不再。
「台南現有五千多口埤塘,反成為埤塘最多的城市。」莊孟憲強調,台南的埤塘也快速消失,加上有許多埤塘被畫入都市計畫內,「若不保護,消失速度可能更快」。
莊孟憲指出,多數居民對社區埤塘沒感情,加上長期沒有維護,擔心病媒蚊孳生,反而希望填平,「但是後來看到孩子到埤塘生態調查,聽老師說著埤塘的故事,他們對埤塘『有感』了」。
莊孟憲今年與團隊選定多埤塘的六甲區,走進林鳳社區、林鳳國小,設計埤塘課程,並用藝術融入入生態環境,喚醒在地情以及對埤塘的重視,他下一步要結合社區營造,讓居民動手守護與美化,「社區不一定對埤塘有感情,只能走進社區,啟動人對環境的認識與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