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家中長輩喜歡「賴來賴去」,在好友群組裡互傳早晚問安,其實有益身心健康。董氏基金會根據一篇研究指出:朋友是老年生活快樂的關鍵,其影響力更勝家人。研究也發現,當長者喪偶時,有知己陪伴身邊,為重拾快樂的關鍵,其成效遠超過家庭成員陪伴。
為因應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社會趨勢,政府正在研擬《中高齡就業條例》草案,衛福部社會救助司則鼓勵高齡者參與義工服務。想要過快樂的老年生活,除了積極參與義工活動、安排二度就業,還能透過人際互動,活躍生活。
董氏基金會指出,一篇今年六月發表於《人際關係期刊》的研究,分析兩項調查結果,一是從上百個國家挑選二十七萬名十五至九十九歲受試者,發現友情的影響力會隨年齡上升,至五、六十歲時,影響力達到高峰,之後也能持續維持。
另一研究,調查七千五百名平均年齡六十八歲美國長者,結果發現,友誼對老年人的健康與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影響。在家庭成員中,僅配偶或子女有類似影響。而遭逢喪偶時,有知己陪伴身邊,長者能較快恢復正常生活、重拾快樂,其成效明顯超越家庭成員的陪伴。
開業身心科醫師范樂群表示,年長者生活習慣、價值觀與子女出現差異,容易產生衝突,而與同齡友人相處,可分享相同話題與經驗,得到共鳴與歸屬感。他建議,應從青壯年開始,挑選合得來的朋友,用心經營。其他包含財務規畫、身體照顧、接納自己、改變心態,尋找興趣或信仰等,多多走出戶外,建立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與模式,到老年階段方能避免孤獨臥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