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八十年間,我在街上轉角處的雜貨店,發現一個骨董──火籠,這是阿嬤當年抱在胸懷的取暖器,睹物思情,便央求商家賣我,因為阿嬤過世多年,容顏漸趨模糊,只有火籠留給我深刻的回憶。
圖/賽夏客
文/賽夏客
民國八十年間,我在街上轉角處的雜貨店,發現一個骨董──火籠,這是阿嬤當年抱在胸懷的取暖器,睹物思情,便央求商家賣我,因為阿嬤過世多年,容顏漸趨模糊,只有火籠留給我深刻的回憶。
火籠是用竹篾編織而成,上半部很像雞籠的樣子,下半部竹篾細小且編織緊密,裡面放著一個直徑約一、二十公分的磚紅色陶碗,陶碗是用來裝燒紅的木炭。
以前住在鄉下,隆冬特別嚴寒,住家建材多半就地取材的竹子、杉木、茅草等建造而成,處處坑坑洞洞縫隙多,外頭寒風像會鑽洞的野孩子,搗得人們直打哆嗦,老人家禁不起風寒,但有了火籠取暖,便能安然度過冷冽的寒天。
阿嬤長髮垂腰,挽個髮髻,穿的服飾很像故宮博物院展出的樣式,寬寬大大的,兩旁開岔,扣子斜扣,方便把火籠抱在懷裡,雙手藏在衣衫裡面取暖,手暖身體就暖。
通常母親炊煮時,在柴灶裡會保留燒紅的木炭,放在阿嬤的火籠裡,再夾些灰燼蓋在木炭上,以免快速冷卻,三餐都如此;有時半午半晚時,木炭燒盡,那就得起小火爐燒開水,放入黑木炭,同樣取其燒紅的木炭放入火籠,就怕老人家敵不過冬天。
有時,阿嬤要犒賞孫子,會在火籠裡埋下帶殼的花生,當火籠裡傳出細微的爆破聲,表示花生已烤熟。一群孫子圍繞在火籠旁,看著阿嬤像尋寶似的翻攪著灰燼,用筷子夾出一顆顆外表焦黑、裡面香脆的花生,然後你一顆、我一顆分著吃,那種齒頰留香是孩童最美好的記憶。
時光遞嬗,早期克難的禦寒火籠已消失在歷史洪流中,後來被水龜取代,水龜是裡面裝熱水取暖;很快地暖爐、電毯來接棒,生活更便捷,電一插上去或用手搓一搓,就暖呼呼的,所不同的是少了對年長者照顧與體貼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