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潘楠慕
運動場上,為了求取勝利,除了選手們平日的嚴格訓練,教練的臨場調度,球團也常採用各種最先進的技術予以輔助;然而,有些沒有明文禁止、處於灰色地帶的手法卻可能引發爭議,例如美國職棒大聯盟(MLB)最近的例子。
MLB波士頓紅襪隊近來成為媒體焦點,不是因為出現驚人的戰績,而是牽扯上了引發廣泛討論的偷窺暗號問題。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這項爭議的起因,是紐約洋基隊指控紅襪隊在比賽過程中偷窺捕手暗號。洋基隊指控,紅襪的防護員使用Apple Watch觀看重播與投球影片後,把相關訊息傳送給球員。
大聯盟官方接獲洋基的申訴後展開調查,但只能確認紅襪在比賽進行中使用了電子裝置,卻無法證明紅襪是否「偷」了暗號。最後,聯盟決定處罰紅襪,但理由並非偷窺對手暗號,而是違規使用電子設備。
大聯盟主席曼佛雷德(Rob Manfred)指出:「所謂的偷暗號,並沒有罰則。我認為,各個球隊試圖破解對手訊息非常正常,這是各隊都有的行為,但使用電子設備與過去的做法不同。」
紅襪總裁鄧布洛斯基(Dave Dombrowski)則認為,「偷暗號這件事已存在很久,每支隊伍都會這麼做,盡可能取得優勢以贏得勝利。」另外,紅襪也反過來指控洋基,多年來都使用YES電視台轉播的優勢,偷取對手的暗號。
偷看對手暗號的爭議並非首見,過去已多次出現。例如,一九五一年紐約巨人逆轉擊敗布魯克林道奇,贏得國家聯盟冠軍,多年後,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當年紐約巨人使用望遠鏡竊取捕手暗號。
設法破解對手暗號,是棒球場上行之有年的諜對諜行為,甚至可說已經成為棒球文化的一部分。這種行為並無罰則,但對陣雙方自有因應之道;除了以不同的手勢混淆對手,也常可見到投手以觸身球「教訓」對方打者,以示警告。
讓紅襪偷取暗號話題備受關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紅襪使用的裝置Apple Watch。為了維繫棒球風格與文化,MLB禁止在比賽進行時使用手機、電腦;然而,這項創新的產品被用在賽場上則是首見。
Apple Watch智慧手表功能相當廣泛,除了最基本的報時功能,這項產品也推出多種款式,包括普通版本、奢華版本和運動版本Watch Sport。
除了智慧表的一般功能,Apple Watch還能連結網路,傳輸訊息,甚至也能傳送語音訊息。紅襪就是運用這些功能,把指導員觀看對手暗號的說明傳送給球員,藉此掌握對手的動向。
以棒球運動來說,如果上場打擊的球員能夠事先掌握對方投手的相關訊息,例如球種和喜好,的確可能獲得極大優勢,甚至影響比賽勝負。
即使破解對手暗號的舉動已成常態,但在科技日新月異的同時,把新產品用在比賽中,可能就產生新的爭議。過去的偷窺暗號爭議,隨著時間已經演變為某種棒球文化,且參與的隊伍各有因應之道,新的科技產品介入,也引發如何使所有隊伍認同、接受的問題。
輔助選手 尖端設備讓運動賽事更完美
精采的運動賽事令人感動,然而比賽勝負的裁決如果因為判決引發爭議,不僅對賣力演出的選手不公,也讓觀眾徒留遺憾。隨著科技的發達,運動賽事已開始大量採用相關設備的輔助,期能使比賽更公平、完美。
以網球來說,球的飛行速度與落點,有時的確難以靠肉眼判定,如果因為裁判的疏失導致勝負易手,落敗的一方難以服氣,贏球的一方恐怕也得面臨質疑。為了避免這種遺憾,從高速攝影機的應用,到後來的「鷹眼」3D模擬圖,目的都是把爭議降到最低。
田徑場上的競速,也是高科技協助比賽進行更為完美的例子。以電光石火的百米公尺賽跑為例,在高水準的比賽中,各選手衝刺百米的時間,差距往往不到零點一秒。過去便以高速攝影機來協助判定勝負,後來的技術更加進步,可以使用超高清的超慢速動作,完全掌握最細微的差距。
不僅比賽時如此,先進的技術與設備,也都開始應用在各類運動選手的平日訓練,藉此達到最佳鍛鍊效果,爭取比賽時的最佳成績。科技的應用領域極為廣泛,甚至大數據、人工智慧(AI)都已經開始納入練習的輔助。
大數據與智慧裝置的整合,讓教練能夠了解選手在各種狀況下的身心狀況,包括飲食、練習程序、作息以及比賽的相關資料,經過多次的整合與調整,讓教練團據以研判最適合選手的練習與調整方式,以發揮最佳表現。
尖端科技對各類運動的輔助功能勢必愈來愈強大,只要能妥善運用,各領域的選手必能持續突破極限,在運動場上締造耀眼成績。
運動競技納入高科技
創新、傳統 須尋求平衡
科技的突破性發展,已影響人類生活的各領域,運動賽事也不例外。高科技的採用,有諸多優點,包括提升表現、避免爭議;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過多或不當的技術或設備介入,反而可能讓運動失去原本的特質及樂趣,如何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讓尖端科技成為助力,至關緊要。
許多運動項目的歷史悠久,甚至已經產生獨特的文化;即使在比賽過程出現爭議,也早有相關的技術可以改善及避免,但參與的選手和觀眾卻將此視為比賽的迷人之處,認為過多的高科技介入,反而可能令比賽變調。
棒球運動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以好壞球的判定為例,這個環節出現爭議的畫面時有所聞,也常引發雙方球迷的論戰;然而,這儼然已經成為棒球比賽的特色之一。
由於好壞球帶是肉眼看不見的三度空間,每位投手的球路、各個裁判的喜好也不同,判定時也常讓球迷瞠目結舌。但目前的科技早已能夠更為精準地設定並判讀好壞球,包括高速鏡頭、雷射追蹤、3D模擬等;理論上,只要大量採用這些技術,就能大幅減少爭議。
不過,迄今為止好壞球的判定,仍以裁判肉眼評定為準。即使這項運動已經允許使用錄影重播等工具輔助判決,例如全壘打的判定、球落在界內或界外的爭議,但在投打對決的關鍵環節,還是以人類裁判的意見為主。
支持裁判者認為,人類進行的運動,當然該以人類為裁判;主張納入高科技的論點,則希望藉此提升比賽的公平性。這類的爭辯沒有正確解答,但以棒球的文化而言,這些人為因素,或許正是比賽的魅力所在;如果一切都訴諸機器,反而顯得乏味。
另外,過多科技也可能使運動失去原本的意義;以跑步為例,在戶外奔馳的感覺,絕非在室內使用各項裝置可以比擬。當然,後者也有許多優點,例如安全性、以及不受天候影響。
科技大幅改變人類生活,包括運動;該往哪個方向發展,難有明確答案,但如果能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找出最合適的平衡點,將可大幅改善運動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