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中小學充斥與教學無關的「垃圾公文」,加重身兼行政職的教師負擔,造成行政大逃亡。我曾有多年行政經驗,認為更多的壓力,其實來自業務本身的疊床架屋、主管機關的過度交辦及績效要求的病態驅使。
以學輔工作為例,過去表揚優秀學生以模範生為主,但現在類似的有優秀學生代表、孝悌楷模、美德大使、生活大使……,每一項都必須辦理競賽或甄選活動,這些工作原本可能只是某個學校的「特色」,但教育主管機關認為值得推廣,便通令所有學校「均須辦理」。
因多量的獎項較能雨露均霑,不但有利學生升學推甄時的備審,或學校評鑑資料的琳瑯滿目,亦有助地方首長在選舉時展現績效,當然多多益善。
過去學校經費按人頭數發給,現改為計畫或績效競爭,且各項業務預算日趨稀薄,要有足夠的經費,就得積少成多,不但他校有的業務要跟上,自己還要發展新的特色項目,噱頭愈搞愈多,肩負爭取資源重任的行政人員必須咬牙苦撐。
縣市合併後,行政區域版圖擴大,負責督導的教育主管機關無力管控,順勢轉型成為業務轉發包單位,不論是教育部交辦或必須親身主導的事項,均轉移給學校擔綱所謂的「種子學校」。
這些學校的行政人員不單有自己的業務要忙,還要綜理全行政區教育行政的計畫、執行、考核及成果匯整工作,及應付其他局處的垃圾公文,再加上多如牛毛的業務評鑑夾擊,焉能不累到人仰馬翻?
鍾邦友(高市/高職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