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間 從世大運療癒台灣的鬱悶

文╱王靖(文史工作者) |2017.09.05
1647觀看次
字級

文╱王靖(文史工作者)

英國BBC中文網報導,台北體育大學教授盂峻瑋認為,台灣這次主辦世大運,讓台灣人被壓抑的情緒得到釋放,選手也受到鼓舞表現積極,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匯聚。世大運閉幕的第二天,盛大的英雄遊行,沿途歡聲雷動,情緒宣洩得到更大的釋放。

台灣難得主辦一場國際盛會,在勝出獲獎的同時,誰又能不興奮呢?英雄相繼出世,掌聲隨之而來。國際大學運動總會起始即盛讚台灣的人情味,可見世大運確實為台北帶來了好評和美譽。

然而,「台灣的鬱悶」、「被壓抑的情緒」又從何而來,直接講,就是主辦世大運的基本思惟是什麼,除了倡導體育,闡揚運動精神,追求人類體能極限外,興奮之餘,又有多少成分是要讓世界看到台灣!

但更幽微的恐怕還不在這裡,而是一種渾身上下的壓迫感,失去認同根源的安定感,茫然於個體的安身立命和整個社會的未來走向,而這一切,以台灣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又都和對岸的存在和崛起息息相關。

從表象觀察,台灣這個自以為富足的社會,難道有什麼鬱悶和不安定嗎?相對周邊地區或放眼全世界,台灣的生活素質,或宜居城市的排名,不都名列前茅嗎?再加上民主化之後的自豪感,還不時流露出程度不等的優越感。從「愛台灣」到「台灣之光」的琅琅上口,都在彰顯或尋求互為認同的同溫層,相互取暖。

就是這份自豪和優越,逼得未能明言的幽微更有無從宣洩的苦惱,苦惱之餘更有後設的國族建構,國號、國旗、國歌都是必要揚棄,乃至用來鬥爭的工具。不諱言借殼上市的同時,又棄如敝屣;為抹除中國的概念,甚至不惜從文化上去中國化。

然而國族建構的工程轉化為政治訴求容易,付諸實踐卻立即出現困境,伴隨民主化油然而生的抗爭意識,有本事拿下政權,卻無從宣洩,壓抑更深。

若從民進黨那塊神主牌說起,為了要和國民黨立異,就政黨政治而言,這是很可以肯定的,民主就是輪流做莊。然而綠營的選擇卻非如此,而是要從國體立異,這就不是民主可以解決的。整個社會為無解的命題,不論朝野,有誰能擺脫壓抑呢?

從「兩國論」、「一邊一國」到「這個國家」,都意味著要和「中華民國」,特別是「中國」作出區隔或就此分道揚鑣。但國族建構真能和對岸區隔嗎?

至少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當家的敢於真的變更國號,而這又怎麼向選民,特別是出錢出力的支持者交代呢?好不容易有了國際盛會,還是「中華台北」,能不鬱悶嗎?

因為勝選當家才知道無能,支持者怎能不更鬱悶呢!從國家到文化認同的錯亂,可以看到一手使用中文一手拒絕中國文化,講著國語聲稱「這個國家」,國文課本要減少文言文,還選了日本作者的文章。不必去質疑日本作者的文章如何,而是選文的心態,想表達什麼深層而未能明言的想望。

利用民主的修辭獵取政治利益,這不是台灣社會的專利,自公元兩千年以來,西方,或可直指美國,為了選舉而創造出的「似實」和「基於現實社會」以及層出不窮的民粹,已成為風潮,台灣亦不遑多讓。當「假新聞」當道,真假新聞無從區別時,真的現實就從眼前和心中消失了。

回首關聯世大運話題的這段日子,有好事者拿朝野政治人物的前言後語來打臉,對照台北街頭英雄遊行的狂喜,可以看到這中間有多少逆轉和反覆,更不要忘了民視在台灣演義的節目中提到,台北得以主辦世大運的背景,是對岸考量到馬英九執政,投了三張支持票(含香港和澳門)。是柯文哲療癒了台北人嗎?是北京療癒了台灣民心嗎?療癒的答案不是很清楚嗎?神主牌就是偽命題,不破不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