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張松、程畿、嚴顏
程畿的故事很短,卻很悲壯。他原屬益州劉璋手下,在劉備攻克成都後歸順,官至祭酒(屬州牧下的官,多由德高望重者居之),可以看出劉備對他的敬重。
蜀漢章武元年(西元二二一年),劉備率大軍東征,程畿隨行,在彝陵兵敗時,他騎馬親赴江邊率水軍禦敵,有人催其快逃,程畿卻說:「吾自從主上出軍,未嘗赴敵而逃!」結果在東吳大軍洶湧而至下走投無路,拔劍自刎(死於西元二二二年)。
這是《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的事,恐怕很多人看到劉備被東吳的陸遜營燒七百里,退回白帝城時,也就沒有心情再看下去還有誰在此役中犧牲了。倒是羅貫中最後還不忘以一首七言絕句讚美程畿言行:「慷慨蜀中程祭酒,身留一劍答君王。臨危不改生平志,博得聲名萬古香。」
嚴顏的故事有兩段膾炙人口,一是有名的「張飛義釋嚴顏」(《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一是與黃忠大敗曹軍張郃部隊,平定漢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回)。
建安十九年(西元二一四年),諸葛亮、趙雲、張飛兵分兩路入蜀,張飛在巴郡擊敗太守嚴顏(劉璋部下),並活捉之,嚴顏不僅不願接受張飛的招降,甚至答稱:「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
此話撼動了張飛的心,惺惺相惜,親手釋放嚴顏。建安二十三年,嚴顏在葭萌關(四川廣元西南)立下汗馬功勞,與黃忠聯手夾擊張郃,使張郃兵退八九十里(按《三國志》〈黃忠傳〉與〈張郃傳〉中均無此記載)。
嚴顏的事蹟,後者雖屬虛構,但塑造他歸順後立功,不僅有助於劉備集團的壯大,而且對蜀漢統一的前景亦有振奮作用。羅氏慣用此法延續對蜀漢正統地位的效忠,也就不足為奇。
張松原為益州劉璋手下的別駕(外交官),但因其貌不揚││額钁頭尖、鼻偃齒露、身短不滿五尺(羅氏語),在前往許都商請曹操出兵取漢中時,受到奚落,於是演出一段史上知名的「張松獻地圖」的故事。
在羅貫中筆下,先創作了他在曹操處因長相難看碰了釘子,後返回益州路上獲劉備禮遇,遂將原本要獻給曹操的四川地圖轉贈劉備,劉備有了張松的內應,西進入蜀才大事底定。
若按正史(《三國志》〈劉璋傳〉、〈先主傳〉、〈法正傳〉),不僅張松從未獻過地圖,而且他是在建安十三年(西元二○八年)出使荊州曹操處,和建安十六年出使劉備處的法正,根本是兩碼子事。
因此羅貫中張冠李戴把這兩件事混為一談的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凸顯劉備因仁厚而獲得張松的地圖,並非有意要佔領劉璋的西川。
羅氏在此獨厚張松,原因應是張松早死,他於建安十七年寫信勸劉備擒拿劉璋一事外洩,遭兄長張肅告發,被處斬。羅貫中同情之餘,寫下「張松獻地圖」的故事,替他除罪(裡通外敵),大家一看,也就心知肚明了。
從程畿自刎、嚴顏降服立功到張松獻圖的虛構,可以看出:羅氏在十四世紀末(明初)已寫完《三國演義》,而蜀漢早於西元二六三年滅亡,相隔一千多年後,尊劉的正統思想仍深深影響著每一個人,從羅氏筆下創作出的「棄暗投明」、「效忠明主」等的故事獲得民間熱烈的回響,足證《三國演義》除了傳遞忠孝節義的思想外,政治正確也左右我們對每個人物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