瑄瑄(左)透過台大開發的外用藥治療,臉部病灶明顯好轉,找回笑容與自性。圖/劉嘉韻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紀錄片《一首搖滾上月球》中罹患「結節性硬化症」的罕病女孩瑄瑄,因基因突變造成身體各處長出結節,臉上經常紅腫破皮,像是長滿了青春痘,她曾經向媽媽抱怨:「我也想變漂亮!能不能讓我換一張臉?」經使用台大醫院成功研發專用藥膏Rapamycin後,病況改善,給孩子新的人生。
瑄瑄昨天在父母陪伴下分享治療心得,瑄瑄爸爸李正德說,愛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女兒的臉部血管瘤發作嚴重時,就像長了滿臉青春痘,在學校會被同學言語霸凌,讓瑄瑄心裡很受傷,常向媽媽埋怨「我想換張臉」,媽媽聽了總是忍不住落淚。所幸,參加新藥測試後,逆轉人生陰霾。
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專任主治醫師陳沛隆表示,結節性硬化症為罕見的遺傳性疾病,發生率約萬分之一,但全台確診僅五百五十七人。由於患者的細胞會「暴衝」長成腫瘤(為細胞增生的「錯構瘤」),在腦部的腦瘤可能導致癲癇發作,肺部為淋巴血管肌瘤,還有腎臟血管肌脂瘤等。
陳沛隆說,高達九成患者都有臉血管纖維瘤,影響外觀甚大,常帶給患者自身及家屬很大的心理負擔。患者常從三、四歲開始在鼻部及兩頰發現膚色到紅色突起丘疹,嚴重時丘疹會互相融合形成大斑塊。
影響患者社交、求職
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廖怡華說,結節性硬化症患者可能長出脫色斑、鯊魚皮斑、指甲纖維瘤等,臉部血管瘤影響更大,因病灶有血管成分,在悶熱環境下,會更為紅腫明顯,若未妥善處理,甚至破皮流血,對正在發展的學齡兒童及青少年的同儕關係,或成年期的求職,都會造成不良影響。
廖怡華表示,以往治療臉部血管瘤只能透過外科手術,或用電燒雷射切除,但是要麻醉會疼痛,又有疤痕,院方結合藥劑部,開發出百分之零點一Rapamycin藥膏,患者每天使用兩次、連續使用兩周後,臉部血管纖維瘤可減少三成,患者本身也可感覺血管纖維瘤退紅、變平、變小或消失,形同「改頭換面」,人變美變帥也變得更有自信。不過,初期可能會出現皮膚搔癢的副作用,必須格外注意防晒。
台大皮膚部主任王莉芳說,Rapamycin藥膏目前並無藥廠生產製造,病患對藥膏的取得是一大困難,在台大醫院藥劑部的協助調製下,自今年九月起,病患於「結節硬化症整合門診」就診,即可取得處方Rapamycin藥膏,希望能提供結節硬化症患者更多的醫療資源及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