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秋丰(嘉義縣/嘉義大學中文系碩士班)
此次世大運,出現了一句標語叫做「台灣就是台灣」,做為反對以「中華台北」做為國家代表隊的名稱,在此並非要從國家主權的立場來思辨這問題,而是站在「文化」的角度,來省思這句話的真實意義何在。
假設我們到了美國,看見斗大的標語「美國就是美國」,請問你會如何思考這句話的意思?美國只是美國人的而已嗎?美國的文化、歷史、民族等是純粹美國的嗎?這會讓我感到與美國之間有一條刻意搭起的分隔線。
當年德國希特勒對猶太人的歧視與傷害,希特勒就是站在「德國就是德國」這種自我中心主義下的情緒,來處理德國境內的猶太人問題,以至於要將他們「清洗」殆盡,留下難以洗刷的歷史汙點。
筆者要談的嚴重問題:台灣正在透過不當的意識形態,來割裂台灣與中華文化之間的交流,這樣的心態很明顯是獨裁的。
一個具有健康理性思惟的人,不會做出割裂文化的事情,台灣的文化不是突然冒出來的,而是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上開枝散葉的。今天古文與白話文的課綱審議,正是凸顯文化的詮釋,被政治力量干擾了,以至於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做出不客觀的說明。
對於文化,我們要以學習的態度來思考面對,而非利用政治力量來主宰文化的詮釋,作為政爭的工具。
古文學習之重要,在於對自身存在之思考,以及對世界文化之認識,這並非僅止於中國或亞洲,而是全世界人類共同的命運。依照德國哲學家史賓格勒的說法,他認為文化是一個「有機體」,也就是文化發展過程中,各個組織部分之間的關係是不能割裂的,而是在共同的文化精神的統合下,形成有效運行的整體,這就為何現今的國際社會開始轉向學習中文、認識中華文化的理由。
對台灣而言,我們要以「世界的台灣」自許,而不是以「台灣就是台灣」自大,真正要宣傳的是台灣的包容與開放,而不是台灣自廢武功的文化孤獨。
這樣才能建立宏觀的視野,立足台灣,放眼世界,世界是每一個民族、文化共同努力的結果,台灣是世界的一分子,台灣是世界文化的一環,要讓世界感受到我們對世界文明是有交流,並貢獻深厚文化底蘊的價值所在,才是正向的文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