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粿巧帶有呵護孫兒的寓意,在中元節用芋粿巧拜祭「好兄弟」,是長輩祈求孫兒平安的意思。
攝影/黎春兒 佛光文教中心糕點組提供
整理/廖彩羽
佛光文教中心糕點組提供
芋粿巧帶有呵護孫兒的寓意,在中元節用芋粿巧拜祭「好兄弟」,是長輩祈求孫兒平安的意思。
芋粿巧是閩南糕點,鮮為大馬人知曉,卻是台灣中國兩地老少皆愛的糕點。它口感彈牙,味道濃郁,讓人一吃難忘。
芋粿巧以芋頭加糯米製成。舉凡用米粉、麵粉、薯粉等經加工而成的糕點,閩南人都稱之為「粿」,如菜頭粿、甜粿、菜粿等。
然而,閩南人的「粿」,就是客家人的「粄」,所以客家人都把芋粿巧稱為芋粄。客家人會把芋頭粄做成元寶狀,供奉神明和祖先,象徵生活富足。
「芋」在閩南語中的「路」和「護」諧音,所以閩南諺語中有一句「食米粉芋,有好頭路(有好的工作)」。另外,芋頭象徵吉利,除了「芋」字的諧音,也因芋頭的繁衍方式通常是由一顆「芋母」生出一窩的「芋子」。喜愛子孫滿堂的華人,當然也喜歡這寓意了。
農曆七月正值芋頭盛產期,適逢中元節期間,所以用具有好意頭的芋祭拜「好兄弟」,也成了理所當然之事。人們除了可以飽嘗口福,也可以將芋粿巧當成祭品。
芋粿巧具有「護(芋)護(芋)孫」的意思,巧字則是彎彎的意思。古時候,人們做芋粿巧時,都會把它設計成彎月狀。老一輩疼子孫的情意,隱藏在這道小食中,希望通過拜祭鬼神,祈求保佑兒孫平安。
代代相傳下來,芋粿巧就成了中元節必備的拜祭品。有些傳統的人家,只在中元節期間,才會製作芋粿巧。然而,對於年輕的一代,只要是好吃的,無論是什麼節日,吃就對了。
材料:20粒
A芋頭(去皮,切粗絲)200g~300g、鹽1/2小匙、生抽1大湯匙、麻油1小匙、胡椒粉1/4小匙、五香粉1/4小匙、食油1大湯匙
B糯米粉180g、粘米粉(蓬萊米粉 )120g、清水220g
C香菇(浸軟切絲)6朵、菜脯2大湯匙
作法:
❶熱鍋後,擺入適量油,爆香香菇絲,再擺入菜脯炒香。再拌入材料A,將之拌炒均勻。
❷將材料B混合搓成麵粉團後,待放20分鐘。麵團加入炒香的餡料,拌搓均勻。
❸將混合麵團切分成約25g至30g等份,用手整形(橢圓體或彎月體)。
❹將食材排在抹上油的蒸盤上。以中火蒸20分鐘,取出後稍微抹油在食材表面上即可。
小叮嚀:
芋頭不要與香蕉同時食用,易導致腹脹。